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獸螫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蟲獸螫傷

病證名,指因昆蟲、獸類等生物咬傷或螫傷人體而引發的病症。此類記載早見於古代醫籍,如漢墓出土之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已有「蛇嚙」、「蟲蝕」、「蛭蝕」、「犬噬人」等描述,後世醫家如《瘍科證治準繩》更於卷六專列「蟲獸螫傷」一門,系統歸納其證治。

中醫認為,蟲獸螫傷之病機多與毒邪內侵、經絡阻滯相關。不同蟲獸所攜之毒性質各異,或為風毒、火毒、濕毒等,侵襲人體後,可致局部腫脹、疼痛、潰爛,甚則毒邪內攻,引發全身症狀。例如:

  • 蛇毒:多屬風火相煽,症見傷口灼痛、瘀斑蔓延,或見神昏、抽搐。
  • 蜂蠍蠍螫:毒多偏熱,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引動肝風。
  • 犬噬(狂犬傷):古稱「猘犬傷」,毒邪深竄,易擾神明,後期可見恐水、痙攣等。

治療上,中醫強調辨毒施治,外治與內服並重:

  1. 外治法
    • 立即排毒,如《五十二病方》載以火罐吸吮蛇毒。
    • 敷貼草藥,如蒲公英、半邊蓮清熱解毒,或雄黃、麝香辟穢攻毒。
  2. 內服藥
    • 清熱解毒方: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。
    • 祛風通絡方:如治蛇毒之七葉一枝花、白花蛇舌草。
    • 特殊蟲毒需專藥,如《本草綱目》載蜈蚣傷以蝸牛液塗之。

古籍如《外科正宗》亦載蟲獸傷後「毒氣走散」之變證,需察其傳變,適時調方。此證雖以局部表現為主,然毒邪熾盛者,不可輕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