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上生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上生菌
病名
舌上生菌,乃中醫古籍所載之惡性病證,屬舌部腫瘤範疇。此症初起如豆粒,漸次增大,形似菌狀,局部色紅潰爛,伴有劇痛,多因心脾二經熱毒熾盛,上攻於舌所致。清代《鮑氏驗方新編》卷一明確記載:「舌上生菌,此惡症也。初起如豆,漸大如菌,疼痛紅爛,由心脾熱毒所致。」其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所述之「舌癌」相似,故中醫亦稱「舌岩」或「舌疳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脾脈連舌本、散舌下,故舌病多與心脾功能失調相關。舌上生菌之成因,主要歸咎於以下兩端:
- 情志內傷:長期憂思鬱怒,導致心火亢盛或肝氣鬱結,化火生毒,循經上灼於舌。
- 飲食不節:過食辛辣厚味或酗酒無度,脾胃積熱,燔灼津液,煉痰成瘀,結聚舌絡而成菌狀腫物。
病理特徵
- 初期:舌體局部出現硬結或隆起,色紅或紫暗,觸之疼痛,形如豆粒,表面或見白腐。
- 中期:腫物漸次增大,狀若靈芝或菌傘,基底堅硬,邊緣不整,潰瘍深陷,滲流血水,疼痛加劇,妨礙飲食言語。
- 後期:熱毒耗氣傷陰,可伴見形體消瘦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等氣陰兩虛之象;若毒邪蔓延,則腫物擴散至頜下或頸側,形成「失榮」(惡性淋巴結轉移)。
辨證分型
古籍雖未明列分型,然據病機演變,可概分為:
- 火毒壅盛證:舌菌腫脹高突,紅爛劇痛,伴心煩口渴、尿赤便秘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痰瘀互結證:舌體腫塊堅硬如石,色紫暗,潰瘍滲血,舌苔厚膩,脈弦滑。
- 氣陰兩虛證:舌菌久潰不斂,形瘦神疲,口乾咽燥,舌光紅無苔,脈細數。
相關古籍論述
除《鮑氏驗方新編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「舌疳」一症,描述其「由心脾毒火上升,結於舌端」,並指出「其症最惡,初如豆,後如菌,頭大蒂小」,進一步強調此病之凶險性。而《外科正宗》則以「舌岩」立名,謂其「硬如泛蓮,或如雞冠,舌本短縮,妨礙飲食」,與舌上生菌之症候互為補充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舌上生菌」之特徵,與現代醫學「舌鱗狀細胞癌」高度吻合,尤其好發於舌側緣或舌腹,病理可見異常細胞增生及組織壞死。然中醫更側重從整體觀闡釋病因,強調內在臟腑失衡與局部病變之關聯性。
附:舌岩
舌岩為舌上生菌之別稱,岩通「癌」,意指腫物堅硬如石、根深蒂固。古籍多將「岩症」歸於外科惡疾,如《瘍科心得集》云:「舌岩,心火鬱熾,燔灼津液,其根深痛……」其論述與舌上生菌互為參照,均屬中醫對舌部惡性腫瘤之早期認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