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上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上珠
病名:舌上珠,又稱「舌生珠」,係指舌面出現如珍珠般之白色或透明水泡,大小不一,屬中醫喉科病症範疇。此病名見於《喉科秘旨》卷下,記載其病因多與心脾二經積熱相關,臨床特徵為舌上突生白泡,伴隨六脈洪大之象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脾開竅於口,故舌上珠之形成,主要因心脾熱毒上攻,蘊結於舌絡所致。心火亢盛或脾經濕熱內蘊,皆可導致氣血壅滯,化熱生毒,發為舌上水泡。若熱毒熾盛,則泡色轉紅或伴疼痛;若兼夾濕邪,則泡液黏稠,周邊或有腫脹。
辨證分型:
-
心脾積熱證:
- 主症:舌面多發性白泡,大小不等,黏膜紅赤,口乾欲飲,六脈洪數。
- 治法:清心瀉脾、涼血解毒。
- 方藥: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合導赤散加減,熱甚者可佐黃連、連翹。
-
濕熱蘊結證:
- 主症:舌泡色白而黏膩,舌苔厚黃,口苦黏濁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、解毒消腫。
- 方藥:涼膈散合甘露消毒丹加減,濕重者可加茯苓、薏苡仁。
相關病症鑑別:
- 舌下珠:病位在舌下,病因同屬心脾熱盛,但病勢多較隱匿,需細察舌底絡脈有無紫滯。
- 口瘡(阿弗他潰瘍):潰瘍凹陷疼痛,與舌上珠之凸起水泡有別,病因多涉陰虛火旺或氣血不足。
古籍參考:
除《喉科秘旨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「舌疳」類似症候,強調熱毒深重者需及早清解,防其化腐成瘡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以「舌腫舌瘡」歸類,主張依脈證分治,熱輕者用導赤散,毒甚者投黃連解毒湯。
現代中醫應用:
臨床治療舌上珠,除傳統方劑外,亦可配合針刺療法,如取心俞、脾俞、勞宮等穴以瀉火;局部可予冰硼散外敷清熱消腫。若反覆發作,需考慮長期飲食勞倦致虛實夾雜之證,宜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