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舒

舌舒,出自《保嬰撮要》,為中醫診斷學中的專有名詞,與「吐舌」同義,屬舌象異常表現之一。此症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亦可出現,主要反映臟腑氣血失調或外邪內擾之病理狀態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  1. 心脾積熱
    舌為心之苗,脾開竅於口。若心火亢盛或脾胃積熱,熱邪上熏,可致舌體伸出口外,難以收回。此類舌舒多伴見舌質紅絳、苔黃燥,或兼見煩躁、口瘡、小便短赤等症,治宜清心瀉脾,如導赤散合瀉黃散加減。
  2. 氣虛不攝
    小兒先天不足或久病體弱,脾腎氣虛,無力固攝舌體,亦可見舌舒。此時舌色淡嫩、苔薄白,並有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等虛象,需以補益脾腎為法,如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調理。
  3. 驚風先兆
    肝風內動或熱極生風時,舌體僵硬或顫動,可能表現為舌舒,常見於急驚風初期。此類多伴高熱、抽搐,宜平肝熄風,如羚角鉤藤湯加減。

古籍記載與延伸

《保嬰撮要》將舌舒歸為小兒常見舌症,後世醫家進一步區分其寒熱虛實屬性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舌長不收,陽明熱極」;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強調「吐舌弄舌,總因心火」,顯示歷代對其病機認識的演進。

臨床鑑別

舌舒需與「弄舌」(舌體頻繁伸縮)區分:前者多屬靜態延伸,後者為動態反覆。二者雖皆與心脾相關,但弄舌更常見於風證或精神情志異常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不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