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祟
病名,屬中醫舌疾範疇,多因心脾火旺,火毒上攻舌體所致。其症主要表現為舌面生瘡,瘡面潰爛,甚則舌體腫脹,外吐於口唇之外,瘡口表面常覆蓋黃色痂靨,伴隨劇痛,致使患者難以進食或言語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脾開竅於口,故舌疾多與心、脾二臟功能失調相關。若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厚味,或外感熱邪,皆可引動心脾積熱,火毒循經上炎,燔灼舌絡,腐肉成瘡,發為舌祟。
辨證論治
-
心脾火旺證
- 主症:舌瘡紅腫灼痛,黃痂覆蓋,口乾煩躁,小便短赤,脈數。
- 治法:清心瀉脾、涼血解毒。
- 方藥:以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為主方,加減黃連、梔子、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;若熱毒熾盛,可合涼膈散以瀉上焦實火。
-
兼夾濕熱證
- 若舌瘡糜爛滲液,苔黃膩,可佐黃芩、滑石等化濕清熱。
其他療法
- 外治:以冰硼散或錫類散吹敷患處,清熱斂瘡;或取黃連煎汁含漱,以瀉火解毒。
相關記載
舌祟與「舌上瘡」(見《諸病源候論》)症狀相似,然舌祟更強調火毒攻沖之急重,瘡勢劇烈,需辨明虛實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,舌瘍潰爛者,當分陰火陽火,陽火宜瀉,陰火宜滋,臨證需細察。
總結
此病以清熱解毒為核心治則,結合臟腑辨證,調理心脾,使火降毒消,則舌體自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