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筍

舌筍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醫書《串雅內編》,主要見於小兒,症見舌上突起白色泡狀物,形似筍狀,故稱「舌筍」。此症多因胎熱上衝,或心脾積熱,循經上炎於舌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形成白泡。患兒常因疼痛不適而啼哭不止,甚則妨礙吮乳,影響飲食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又屬脾之外候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母體胎熱未清,或後天餵養不當,過食辛熱厚味,易致心脾積熱。熱邪上炎,燻灼舌體,則發為舌筍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壅血滯」,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白泡隆起。

臨床表現

舌筍之典型症狀為舌面或舌邊緣出現單個或多個白色小泡,大小如粟米至綠豆不等,周圍或有輕微紅暈,觸之疼痛。患兒多煩躁不安,拒食或吮乳時哭鬧,嚴重者可能伴隨口臭、小便短赤等熱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熱涼血、解毒消腫為主。古籍記載可用鮮生地黃取汁塗抹患處,取其甘寒質潤,既能清熱涼血,又能滋陰潤燥,緩解局部熱毒。此外,內服藥可選用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減,以清心瀉火;若兼脾熱,可合瀉黃散(藿香、梔子、石膏、防風、甘草)同用,共奏清瀉心脾之效。

外治方面,除生地黃汁外,亦可用黃連煎水拭口,或冰硼散少量吹敷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然小兒用藥須謹慎,劑量宜輕,避免過用苦寒傷胃。

鑑別診斷

舌筍需與「鵝口瘡」(雪口病)相鑑別。鵝口瘡多因黴菌感染,白屑遍佈口腔黏膜,狀如凝乳,不易拭去;而舌筍之白泡局限於舌面,觸之易破,且多伴明顯疼痛。二者病因、治法迥異,臨床須細辨。

總結

舌筍一症,雖非重症,然影響小兒飲食起居,不可輕忽。中醫從心脾積熱論治,內外兼施,標本並顧,既可緩解症狀,亦能調理根本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