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縮

證名,指舌體短縮,無法自如伸展之證候。首見於《千金要方·卷十四》,列為舌象異常之一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心悟》進一步闡述:「凡舌硬、舌強、舌短縮、舌卷,兼見神氣昏亂、語言不清者,皆屬危證。」顯示此證多與臟腑氣機逆亂、經絡閉阻相關,臨床須辨明病因病機。

中醫病機與分類

  1. 寒凝經絡

    • 因寒邪直中少陰,或陽氣衰微,寒凝舌絡,致舌體攣急縮短。
    • 常伴面色青白、四肢厥冷、脈沉遲,屬「陰寒內盛」之象。
  2. 熱極生風

    • 溫病熱入心包或肝風內動,灼傷津液,筋脈失養而舌體拘急。
    • 多見高熱神昏、舌質紅絳、脈弦數,如「熱閉心竅」之證。
  3. 痰濁阻絡

    • 痰濕或痰熱內蘊,上蒙清竅,阻滯舌絡氣血,致舌體短縮。
    • 舌苔厚膩,或黃膩或白滑,常見於中風、癲癇等病。
  4. 氣血虧虛

    • 久病重病,氣血耗損,舌體失於濡養而萎縮。
    • 舌淡白無華,脈細弱,多見於虛勞或亡陽脫證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足厥陰肝經「絡舌本」,若肝風內動,可致舌卷縮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載「舌卷囊縮」,為陰寒極盛之危候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舌縮需分虛實,實者多因邪閉,虛者責之氣血津枯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舌卷:舌體捲曲向後,多與肝經風火相關。
  • 舌強:舌體僵硬,活動不靈,常見於中風先兆。
  • 舌萎:舌肌萎軟無力,多屬氣陰兩虛。

此證涉及多種危重病機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,以定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