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苔
舌苔,又稱「舌垢」,為覆蓋於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,屬中醫舌診之重要觀察指標。正常舌苔薄白均勻,由胃氣蒸化水穀精微上承於舌所形成,反映臟腑氣血調和、津液充足之生理狀態。
舌苔的形成與意義
中醫認為,舌苔為胃氣上蒸所生,與五臟六腑之氣相通,尤以脾胃功能關係密切。《形色外診簡摩》云:「苔乃胃氣之所熏蒸,五臟皆稟氣於胃。」故舌苔之變化,可窺測病邪性質、病位深淺、正邪盛衰及津液存亡。
舌苔的診察要點
-
顏色
- 白苔:主表證、寒證,若薄白潤澤為正常或風寒初起;白厚膩則多屬寒濕或痰飲內停。
- 黃苔:主裏證、熱證,黃而乾燥為實熱;黃膩則為濕熱或食積化熱。
- 灰黑苔:多主寒極或熱極,灰黑而潤為陰寒內盛;灰黑乾燥則屬熱盛傷陰。
-
厚薄
- 薄苔:疾病初起,邪淺病輕,或胃氣未傷。
- 厚苔:邪盛入裏,痰濕、食積內阻,胃氣壅滯。
-
潤燥
- 潤苔:津液未傷,若水滑過多則為水濕內停。
- 燥苔:津液耗傷,熱盛或陰虛內燥。
-
形態與分布
- 膩苔:苔質細密黏膩,刮之難去,主濕濁、痰飲、食積。
- 腐苔:苔質鬆浮如豆腐渣,揩之易脫,多見於胃氣衰敗或濕濁上泛。
- 剝落苔:舌苔局部剝脫,顯露舌質,提示胃氣陰兩虛或氣血不足。
舌苔與病機關聯
- 外感病:苔色由白轉黃,反映病邪由表入裏、化熱之過程。
- 內傷雜病:苔厚膩久不化,多因痰濕困脾;苔少或無苔,則屬胃陰虧虛或氣血兩虧。
舌苔之變化需結合舌質、舌態綜合分析,且須排除染苔之干擾(如食物、藥物染色)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即重視舌苔辨證,後世溫病學派更發展「辨舌驗齒」之法,深化舌診於臨床之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