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舌苔是中醫診斷學名詞,又稱舌垢,是指舌面上的一層苔狀物。正常舌面上均有一層薄白苔,由胃氣所生。外感六淫之邪或七情內傷、食積停飲均可導致舌苔發生變化。觀察其變化,可以判斷病變的性質、病位的淺深、正邪的消長、津液的存亡,是舌診重要內容之一。
察舌苔,主要是察其顏色、厚薄、榮枯、形態及分佈。診察時需注意因食物或藥物染色造成的假象。
舌苔的顏色,正常為薄白色,如果舌苔發紅,多見於外感熱病、陰虛內熱、胃火熾盛等;如果舌苔發黃,多見於濕熱內蘊、痰熱內盛等;如果舌苔發黑,多見於陰寒內盛、久病入絡等;如果舌苔發白,多見於脾胃虛寒、氣血兩虛等。
舌苔的厚薄,正常為薄白,如果舌苔過厚,多見於痰濕、食積等;如果舌苔過薄,多見於陰虛、氣血兩虛等。
舌苔的榮枯,正常舌苔乾濕適中,如果舌苔乾燥無津,多見於陰虛內熱、津液虧損等;如果舌苔水滑無苔,多見於脾胃虛寒、氣血兩虛等。
舌苔的形態,正常舌苔呈現均勻鋪佈,如果舌苔剝落,多見於陰虛內熱、津液虧損等;如果舌苔芒刺,多見於熱盛、痰熱內盛等;如果舌苔白膩,多見於痰濕、食積等。
舌苔的分佈,正常舌苔分佈均勻,如果舌苔偏於舌尖,多見於外感風熱、胃火熾盛等;如果舌苔偏於舌根,多見於陰虛內熱、痰濕內盛等。
舌苔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,通過觀察舌苔的顏色、厚薄、榮枯、形態及分佈,可以判斷病變的性質、病位的淺深、正邪的消長、津液的存亡,對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以下是古籍中關於舌苔的記載:
《黃帝內經》:“舌者,肉之根也,有諸肉而主五臟。其色黃者,足陽明也;其色赤者,心也;其色白者,肺也;其色青者,肝也;其色黑者,脾也。”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:“舌者,心之苗也,病在心則舌本痛,病在肺則舌中痛,病在肝則舌兩邊痛,病在脾則舌下痛,病在腎則舌根痛。”
《靈樞·五色》:“舌色黃者,為熱也;舌色赤者,為火也;舌色白者,為寒也;舌色青者,為風也;舌色黑者,為燥也。”
《醫宗金鑒·舌診》:“舌苔之色,有白、黃、紅、黑、灰、紫、青等。白苔主寒,黃苔主濕,紅苔主熱,黑苔主燥,灰苔主虛,紫苔主血瘀,青苔主痰飲。”
舌苔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,通過觀察舌苔的顏色、厚薄、榮枯、形態及分佈,可以判斷病變的性質、病位的淺深、正邪的消長、津液的存亡,對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因此,在臨床診斷中,應重視舌苔的觀察,以便更好地把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