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獸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獸傷
定義
蟲獸傷為中醫病因學名詞,泛指各類動物對人體造成的直接傷害,包括蛇咬、犬傷、蜂蠍螫刺、蜈蚣咬傷等。此類損傷不僅造成外傷,更可能因動物毒性或邪毒內侵,導致經絡阻滯、氣血逆亂,甚而引發全身症狀。
中醫病機與特點
- 毒邪侵襲:蟲獸所傷多伴隨「毒」的特性,如蛇毒、蜂毒等。毒邪從皮表侵入,隨經絡內傳,輕者局部腫痛,重者可內攻臟腑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到:「蟲獸傷人,其毒速行,當急治之。」
- 氣血失和:外傷導致經脈受損,氣血運行不暢,局部可見瘀血、腫脹;若毒邪熾盛,則可能化熱成火,出現發熱、煩躁等症。
- 辨證分型:
- 風毒(如蜈蚣咬傷):患處灼痛、麻木,或見抽搐。
- 火毒(如毒蛇咬傷):局部潰爛、紫黑,伴高熱、神昏。
- 濕毒(如蜂蠍螫傷):腫脹綿延,滲液瘙癢。
古籍論述
- 《金匱要略》將蟲獸傷歸為「三因致病」之一,強調其屬外因範疇。
- 《外科正宗》詳述蟲獸傷後「毒氣攻心」之危候,主張內外合治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通絡為要。
中醫治療原則
以「解毒、排毒、調氣血」為主,依毒邪性質選方:
- 外治:如清創後敷以季德勝蛇藥(治蛇傷)、紫金錠(塗蜂蠍傷)。
- 內治:黃連解毒湯清火毒、五虎追風散祛風毒,重症可配合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。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中醫所稱「毒邪」近似現代醫學的動物性毒素(如神經毒素、溶血毒素),而「攻心」之說則對應全身性中毒反應,顯示古人對蟲獸傷的病理觀察具前瞻性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不涉臨床處置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