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瘡

鼻瘡為中醫病名,指鼻腔內生瘡,狀如粟粒,局部乾燥疼痛,甚則鼻外皮膚泛紅,灼熱疼痛如火炙之症。此病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二十九》,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·卷六十五》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與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鼻瘡多因 肺經壅熱 所致。肺開竅於鼻,若肺熱上壅,熏灼鼻竅,氣血凝滯,則發為瘡癤。此外,若患者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肺陰,虛火上炎,亦可導致鼻瘡反覆發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鼻內生瘡,形如粟粒,表面乾燥,觸之疼痛。
  • 嚴重者鼻外皮膚紅腫,灼熱疼痛,甚則潰破流膿。
  • 或伴口乾、咽燥、便秘等肺熱之象;若屬陰虛火旺者,可見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等症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肺經壅熱證

    • 主症:鼻瘡紅腫熱痛,或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肺瀉熱,解毒消瘡。
    •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,可酌加紫花地丁、金銀花、連翹等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  2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鼻瘡反覆發作,鼻內乾燥,伴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  • 方藥六味地黃湯加減,可加知母、黃柏以清虛熱,或配合沙參、麥冬潤肺養陰。

外治法

  • 黃連膏:清熱解毒,適用於肺熱熾盛之鼻瘡。
  • 芙蓉膏:清涼消腫,可緩解局部紅腫熱痛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鼻瘡因「熱氣乘於血脈,蘊結鼻間」所致。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強調「肺經雍熱,上攻鼻竅」為主要病機,並提出清熱解毒為治療大法。

鼻瘡之症,雖屬局部病變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結合臟腑氣血調理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