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態
舌態為中醫診斷學之重要名詞,指舌體之活動狀態。正常情況下,舌體伸縮自如,動作靈活,色澤紅潤,質地柔軟,此乃氣血調和、臟腑功能正常之象。然若臟腑氣血失調,或外邪侵襲,則舌態可呈現異常變化,成為診察疾病之關鍵依據。
常見異常舌態
-
舌強(舌體強硬)
- 舌體板硬,屈伸不利,言語謇澀,甚則難以轉動。
- 成因多與熱入心包、痰濁內阻、肝風內動或氣血瘀滯有關。
- 如中風、高熱神昏時常見此象,反映邪熱熾盛或經絡受阻。
-
舌痿(舌體痿軟)
- 舌體軟弱無力,伸縮困難,甚至萎縮。
- 多因氣血虧虛、陰液耗損,或脾胃虛弱,舌體失養所致。
- 常見於久病體虛、重病傷陰,或脾胃功能衰敗者。
-
舌顫(舌體顫動)
- 舌體不自主抖動,輕微者僅見舌尖微顫,重者全舌震顫。
- 主因肝風內動、氣血兩虛,或陽氣虛弱,筋脈失於溫煦。
- 如肝陽上亢、血虛生風,或年老體衰者易見此徵。
-
舌短(舌體短縮)
- 舌體緊縮,難以伸出口外,甚則難以抵齒。
- 多屬危重症候,因寒凝筋脈、熱極傷津、痰濕阻絡,或氣血俱虛所致。
- 若兼見舌質淡白,多為寒凝;舌質紅絳,則屬熱盛傷陰。
-
舌歪(舌體歪斜)
- 舌體偏向一側,伸舌時尤為明顯。
- 主因風痰阻絡或氣血瘀滯,常見於中風或經絡受損之證。
- 多伴隨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
舌態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,且肝、腎、肺等經絡皆絡於舌,故舌態異常可反映臟腑病變。例如:
- 心火上炎可致舌強、舌尖紅赤;
- 肝風內動易見舌顫或歪斜;
- 脾虛濕盛則舌體胖大而痿軟;
- 腎精虧耗可致舌體枯瘦而短縮。
舌態與病機辨析
中醫臨床常結合舌色、舌苔、舌形與舌態,綜合判斷病性與病位。如:
- 舌強而苔黃厚,多屬痰熱互結;
- 舌痿而色淡白,則為氣血雙虧;
- 舌顫而質紅少津,常見陰虛風動。
舌態之觀察,乃中醫望診精髓之一,透過細辨舌體動靜變化,可深入探察體內氣血盛衰、邪正消長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