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痛
證名,見於《中醫臨證備要》。指舌體疼痛不適,多因火熱上炎或陰液虧耗所致,臨床需辨明病因,分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
火熱上炎:
- 多因心火上亢、胃熱熾盛,或肝鬱化火,循經上擾舌絡。
- 火熱灼傷舌體,氣血壅滯,故見舌痛紅赤,甚則起紅刺,舌體灼熱,言語或吞咽時痛感加劇。
- 常伴口乾、口苦、煩躁、小便短赤等實熱之象。
-
陰虛內熱:
- 多因久病傷陰、過勞耗液,或熱病後津液未復,致陰虛火旺,虛熱上灼舌絡。
- 舌體失於濡養,故見舌乾燥而痛,舌質紅絳,苔少或光剝無苔。
- 可兼見顴紅、盜汗、五心煩熱等陰虛證候。
辨證論治
-
火熱上炎證:
- 主症:舌痛劇烈,舌紅起刺,灼熱感明顯,伴口舌生瘡、口渴喜冷飲。
- 治法:清熱瀉火,涼血止痛。
- 方藥:
-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瀉三焦實火。
- 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合清心瀉火,適用於心火亢盛者。
- 若兼胃熱,可加石膏、知母以清胃瀉火。
-
陰虛內熱證:
- 主症:舌痛隱隱,乾燥少津,舌紅少苔或光剝,午後痛感加重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潤燥止痛。
- 方藥:
- 甘露飲(生地黃、熟地黃、天冬、麥冬、石斛、黃芩、枇杷葉、茵陳、枳殼、甘草)滋陰清熱,適用於陰虛兼濕熱者。
- 六味地黃湯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)加減,滋補腎陰,虛火甚者可加知母、黃柏(即知柏地黃丸)。
- 若肺胃陰傷,可選用沙參麥冬湯養陰潤燥。
其他相關證型
- 氣滯血瘀:舌痛如針刺,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多因情志不暢或久病入絡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。
- 氣虛不榮:舌淡而痛,多見於久病體弱者,伴氣短乏力。治宜益氣健脾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中醫外治法
- 針刺:取金津、玉液、廉泉等穴,或配合心經、脾經穴位(如神門、三陰交)以調和氣血。
- 含漱:以黃連、薄荷、甘草煎湯漱口,緩解局部灼痛。
舌痛一證,須細辨虛實,實者瀉火治標,虛者滋陰固本,兼顧臟腑氣血調和,方能奏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