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萎

舌萎,又稱「舌體萎廢」,為中醫證名,指舌體軟弱無力,轉動不靈,甚則完全不能活動之病候。此證多見於臟氣衰竭之危重病候,與經脈氣血失養、臟腑功能衰敗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脈氣絕,舌失所養

  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足太陰氣絕者,則脈不榮肌肉。唇舌者,肌肉之本也。脈不榮則肌肉軟,肌肉軟則舌萎。」說明足太陰脾經氣血衰竭時,無法濡養肌肉,而舌為肌肉之本,故見舌體萎弱無力。
    • 脾主運化,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氣虛衰,氣血不足,則舌體失養,呈現萎軟之態。
  2. 肝陰枯竭,筋脈失濡

    • 《張氏醫通》云:「舌萎不能動者,肝絕。」肝主筋,其經脈連目系,上絡舌本。若肝陰枯竭,肝風內動,或肝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養,則舌體萎廢,活動受限。
  3. 心脾兩虛,舌竅失司

    • 心開竅於舌,脾主肌肉,若心脾兩虛,氣血不足,則舌體失於溫煦與滋養,導致舌萎不用。此類患者多伴見面色萎黃、心悸氣短等氣血虧虛之象。
  4. 腎精虧耗,髓海不足

    • 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髓,若腎精虧耗,髓海空虛,亦可影響舌體功能,使舌萎軟無力,甚至言語不清。

臨床表現

舌萎之症輕重不一,輕者舌體轉動遲緩,言語含糊;重者舌體完全不能活動,言語喪失,進食困難。多伴隨其他臟腑衰敗之徵,如:

  • 脾氣絕者,可見肌肉消瘦、腹脹便溏。
  • 肝氣絕者,可見肢體震顫、目睛上視。
  • 心氣衰者,可見心悸怔忡、面色蒼白。
  • 腎氣竭者,可見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。

辨證要點

舌萎雖屬危重之候,然其病因病機各異,臨床須結合整體辨證:

  • 舌色淡白:多屬氣血兩虛,脾失健運。
  • 舌紅少津:多屬肝腎陰虧,虛風內動。
  • 舌紫暗瘀斑:多屬瘀血阻絡,經脈不通。

此證多見於中風後遺症、痿證、重症肌無力等疾病,亦可因久病耗傷、臟氣衰竭所致。治療當以扶正固本、調補氣血為主,兼顧通絡開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