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痿
舌痿為中醫病狀名,指舌體軟弱無力,伸縮轉動不靈,多因臟腑氣血失調或經絡受阻所致。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又與脾、腎等臟腑密切相關,故舌痿之症多反映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。
病因病機
- 脾虛氣弱:脾主肌肉,舌體以肌肉為本。脾氣虛弱,則肌肉失養,舌體痿軟無力。此類舌痿多伴見舌質淡嫩,苔薄白,常見於氣血兩虛或久病體弱者。
- 熱盛傷陰:外感熱病或內傷燥熱,灼傷陰津,致使舌體失於濡潤。新病見舌乾紅而痿者,多屬熱盛陰傷,津液虧耗。
- 陰虛極甚:久病耗傷真陰,腎陰虧竭,舌失濡養。此類舌痿多見舌質絳紅而乾痿,甚至舌面光剝無苔,提示陰液枯涸,病情深重。
- 經絡瘀阻:氣滯血瘀或痰濕阻絡,亦可導致舌體痿軟,多伴見舌色紫暗或舌下絡脈迂曲。
辨證分型
- 氣血兩虛型:舌淡而痿,面色蒼白,氣短乏力,脈細弱。
- 熱盛傷陰型:舌乾紅而痿,身熱煩渴,脈細數。
- 陰虧已極型:舌絳而痿,形瘦顴紅,脈沉細數。
- 瘀阻絡脈型:舌紫暗而痿,或有瘀斑,脈澀。
中醫理論延伸
舌痿之病機與「痿證」相通,皆屬「痿躄」範疇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故調理脾胃為治療舌痿之關鍵。此外,腎藏精,主骨生髓,久病舌痿者常需補腎填精,以滋養舌體。
臨床上,舌痿須結合整體辨證,細察舌色、苔質及伴隨症狀,方能準確判斷病性與病位,進而擬定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