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系,又稱「舌下紫筋」,為中醫解剖學之名詞,首載於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,其文曰:「舌下紫筋為舌系,下通於腎」。此處所述之「舌系」,涵蓋舌底部之靜脈叢及繫帶結構,為經絡氣血輸布之要道。

中醫理論與舌系之關聯

  1. 經絡聯繫
    舌系與腎經密切相關。足少陰腎經之分支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而舌下靜脈之色澤與形態變化,常反映腎氣盛衰及下焦水液代謝狀況。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腎經「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挾舌本」,故臨床觀察舌系可窺探腎精充盈與否。
  2. 診斷意義

    • 色澤辨證:健康者舌系應呈淡紫隱隱,若見青紫怒張,多主血瘀;色淡而胖者,常為陽虛水停。
    • 形態觀察:舌繫帶過短可影響言語功能,中醫稱「結舌」,多責之先天稟賦不足或心脾兩虛,致筋脈失養。
  3. 與臟腑關係
    除腎外,舌系亦與心、脾二臟相繫。心開竅於舌,脾脈「連舌本,散舌下」,故舌系異常可反映心火亢盛、脾虛濕困等病機。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脾脈絡胃,上膈挾咽,連舌本」,說明舌系濡養與脾胃運化密切相關。

古籍補充

明代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釋:「舌下腫脹如小舌者,名曰重舌,由心脾熱熾所致」,指出舌系病變與內熱之關聯。此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「舌下兩脈者,廉泉也」,將舌系與任脈穴位相聯繫,突顯其於針灸治療中之重要性。

綜上,舌系不僅為局部解剖結構,更是中醫「司外揣內」診法之關鍵,透過其色、形、態之變異,可推斷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