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入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入耳
蟲入耳,又稱百蟲入耳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卷六。此症指各類昆蟲誤入外耳道所致之疾患,屬外耳道異物範疇。中醫認為,蟲體入耳不僅阻塞耳竅,更可因蟲體活動擾動耳竅經絡,導致氣血失和,引發耳內瘙癢、疼痛、耳鳴,甚則眩暈等症。
病因病機
蟲入耳多因起居不慎,或臥宿野外,蟲蟻趁隙鑽入耳竅。中醫理論中,耳為宗脈之所聚,與肝膽經絡密切相關。蟲體躁動,可擾動肝風,引動少陽經氣上逆,故見耳竅不適;若蟲體毒性侵蝕,則可化熱生火,灼傷耳道肌膜,致紅腫潰膿。
中醫治法
歷代醫家對蟲入耳之處理,首重「制蟲取出」,強調先安蟲體,再行外取,以免蟲體受驚鑽竄,損傷鼓膜。古籍記載多選用藥液滴耳,使蟲體僵死後以器械取出。常用方藥如下:
- 油劑:如麻油、菜油等,性潤滑而能窒塞蟲體呼吸,使之窒息。
- 蔥汁:辛溫通竅,《千金方》載其汁液可驅蟲外出。
- 大蒜汁:氣味辛烈,蟲畏其氣,可迫蟲自出。
- 氯仿(古稱「哥羅芳」):近代醫書提及以其少量滴耳,可速殺蟲體。
辨證與變證
若蟲體久滯耳內,或處置不當,可致耳道紅腫熱痛,轉為「耳瘡」「耳癰」之證,此時需結合清熱解毒、疏風瀉火之方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蟲體殘骸滯留,耳竅悶塞,則可佐以通竅活血湯化裁,疏通經絡氣滯。
古籍記載
除《肘後備急方》外,《聖濟總錄·耳門》亦詳述蟲入耳治法,強調「勿驚其蟲,先以藥斃之」;《外臺秘要》則收錄多種民間驗方,如以醋、薑汁等驅蟲。
此症雖屬急症,然中醫外治之法豐富,重在辨蟲施藥,兼顧耳竅氣血調和,以防變生他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