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下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下穴

舌下穴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其位於「俠舌兩邊」,即舌體兩側邊緣,當舌伸出口外時,正對口角處。此穴在中醫臨床中主要用於治療黃疸、急喉風(急性喉部腫閉)、喉蛾痧(類似急性扁桃體炎或咽喉炎)等病症。

定位與取穴

舌下穴位於舌體兩側緣,具體位置為患者伸舌時,舌面兩側正對口角處。其解剖位置鄰近舌深動脈及舌神經分支,故針刺時需格外謹慎。

主治功能

  1. 黃疸:中醫認為黃疸多因濕熱蘊結或寒濕阻滯所致,舌下穴能通調舌絡,促進氣血運行,有助於清利濕熱。
  2. 急喉風:此症以咽喉腫痛、呼吸困難為特徵,舌下穴點刺出血可瀉熱解毒,緩解喉部壅塞。
  3. 喉蛾痧:即咽喉腫痛伴隨熱毒症狀,刺絡此穴能清泄肺胃之熱,減輕局部瘀滯。

操作方法

臨床常用針刺或點刺出血法:

  • 直刺:針深約0.1~0.2寸,輕捻轉以得氣為度。
  • 點刺出血:以三棱針快速點刺穴位,擠出少量血液,適用於熱證、實證。

理論依據

舌下穴屬經外奇穴,雖未歸入正經,但透過舌與臟腑的聯繫發揮作用。中醫理論中,舌為心之苗,又與脾、肝、腎等經絡相連,故刺激舌下穴能調節相關臟腑功能,尤其對上焦熱證(如咽喉、肺系疾病)有較強針對性。

配伍應用

古籍記載舌下穴可單獨使用,亦可配伍其他穴位增強療效,如:

  • 配少商、商陽點刺出血,加強清熱利咽之效。
  • 合谷、內庭等穴同用,可疏泄陽明經熱,輔助治療黃疸。

此穴臨床應用需基於辨證論治,其作用機理與舌脈診斷密切相關,體現中醫「局部取穴,通調整體」的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