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下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下癰

舌下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腫發於舌下之病症。此症首見於《喉科指掌》,其病位在舌下金津、玉液二穴所在之處,此二穴屬腎經要絡,為津液輸布之樞紐,故與腎陰虧虛、脾腎積熱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腎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火,致使脾失健運,濕熱內蘊,下汲腎陰,熱毒循經上攻舌絡,結聚成癰。
  2. 腎水枯竭: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,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津為痰,痰熱搏結於舌下而發。
  3. 經絡瘀阻:足少陰腎經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,若熱毒壅滯經脈,氣血凝滯,則腫硬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舌下腫脹高突,色紅或紫暗,灼熱劇痛,甚則延及舌根與頷下。
  • 伴見口乾咽燥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(實熱證);或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(虛火證)。
  • 若膿成未潰,可觸及波動感,潰後流黃稠膿液。

證型辨治

  1. 實熱證:治宜清泄脾腎、解毒消癰,方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,外敷如意金黃散
  2. 陰虛火旺證:治宜滋腎降火、涼血散結,方選知柏地黃丸佐以玄參、麥冬,外塗紫草膏
  3. 氣血兩燔證:若熱毒熾盛,高熱神昏,當急投清瘟敗毒飲以瀉火涼血。

古籍佐證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舌下腫如小舌,名重舌;若赤腫癰甚,則為舌下癰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舌癰者,心火妄動,舌根必紅腫。」皆強調熱毒上攻為致病關鍵。此症需與「舌癰」相鑒別,後者病位廣及全舌,而舌下癰專指舌下局部癰腫。

附:金津、玉液二穴
此二穴位於舌繫帶兩側靜脈上,左為金津,右為玉液,為腎經氣血上承之門戶。針刺放血可瀉熱開竅,古法亦用以治療癰腫、消渴等疾,足見其與舌下癰病理相關之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