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下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舌下癰

舌下癰是一種口腔疾病,指的是舌下發生膿腫的情況。《喉科指掌》卷五說明瞭舌下癰的病因是脾腎積熱或腎水枯竭。舌下有金津、玉液二穴,通過腎經連接,而當腎水不足時,就容易出現舌下癰。

病因與病機

舌下癰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:

  • 脾腎積熱
  • 腎水枯竭
  • 脾腎虛弱
  • 外感風熱
  • 內傷飲食
  • 情志不遂
  • 外傷等因素

以上因素可能導致舌下局部組織感染,形成膿腫。

臨床表現

舌下癰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以下症狀:

  • 舌下疼痛
  • 腫脹
  • 發熱
  • 口臭
  • 流涎
  • 吞嚥困難

診斷與治療

醫生主要通過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舌下癰的病因病機進行診斷。治療上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是主要方法。可以選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、大青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,或者使用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大黃等清熱瀉火的中藥。此外,赤芍、丹皮、桃仁、紅花等可用於活血化瘀,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等可用於健脾利濕,人參、黃芪、黨參、白朮等則可用於補氣益氣。

預防措施

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預防舌下癰:

  1. 保持口腔衛生,飯後漱口,早晚刷牙。
  2.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,以免刺激舌下。
  3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4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5. 積極治療原發病。

如果出現舌下癰的症狀,應及早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