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下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下珠

舌下珠為中醫病名,指舌下生泡如珠、疼痛之症候,屬口腔疾患之一。此症首見於《喉科秘旨》卷下,記載為「脾腎兩虛之症」,認為其病因與脾腎氣陰不足、虛火上炎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理論認為,舌為心之苗,又與脾、腎經脈相連。脾主運化,腎藏精,若脾腎兩虛,則津液輸布失常,虛火循經上擾,凝結於舌下,形成如珠狀之水泡或腫脹,伴隨疼痛。此外,長期勞倦、飲食不節或久病耗傷,亦可導致氣陰兩虧,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舌下黏膜出現單個或多個細小水泡,狀如珍珠,色白或淡黃,觸之柔軟,伴有局部灼痛或異物感,嚴重時可能影響言語或進食。部分患者或兼見口乾、腰膝酸軟、倦怠乏力等脾腎虛弱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根據《喉科秘旨》所述,治療以「補脾益腎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四君子湯加減:補益脾氣,適用於脾虛為主者,可酌加黃耆、山藥以增強健脾益氣之效。
  2. 六味地黃湯加減:滋補腎陰,適用於腎陰不足者,若虛火明顯,可加知母、黃柏以清降虛火。

若兼見心火上炎,舌尖紅赤,可配合導赤散清心瀉火;若氣滯血瘀,舌下珠色暗,可加丹參、赤芍以活血化瘀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舌上珠:與舌下珠病機相似,但病位在舌面,多因心脾積熱或陰虛火旺所致,治法側重清熱養陰。
  • 痰包(舌下腺囊腫):屬痰濕凝結,局部腫大如包,質軟無痛,需化痰散結為治。

此症雖屬局部表現,然中醫強調整體調理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施治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