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蕈

舌蕈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清代醫籍《梅氏驗方新編》,其記載:「舌蕈,生舌上,出血不止,即不救。」此症屬舌部惡疾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舌癌」相類,中醫亦歸於「舌岩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舌蕈之形成多與內外因交互作用相關:

  1. 火毒蘊結:長期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炙煿,致心脾積熱,火毒上攻舌絡,瘀阻成蕈。
  2. 正氣虛損:久病體弱或氣血不足,臟腑功能失調,痰瘀互結於舌,漸成惡疾。
  3. 外邪侵襲:如煙酒燻灼、穢毒滯留,損傷舌體脈絡,久而化生癰疽。

臨床表現

舌蕈初起多見舌體局部腫硬,或生蕈狀凸起,表面潰爛,時有滲血,久則疼痛劇烈,妨礙飲食言語。若火毒熾盛,可伴見口臭、煩渴、便秘等症;若氣陰兩虛,則見形瘦神疲、舌乾少津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舌蕈注重辨證施治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
  • 火毒熾盛證:治宜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結,方用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加減,輔以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等抗癌草藥。
  • 痰瘀互結證:治以化痰逐瘀、軟堅散結,方選海藻玉壺湯配合三棱、莪朮等破血之品。
  • 氣陰兩虛證:需益氣養陰、扶正祛邪,常用生脈散沙參麥冬湯,佐以黃芪、黨參補益正氣。

古籍記載

除《梅氏驗方新編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舌部腫瘍「堅硬如岩」者屬危候,與舌蕈病機相通,強調「早治或可延生」。歷代醫家多認為此病預後不良,若見出血不止、形神衰敗,多屬難治。

外治與輔助療法

傳統中醫外治常用冰硼散錫類散吹敷患處,以清熱斂瘡;亦可配合針灸取廉泉金津玉液等穴,通絡止痛。然舌蕈屬重症,需綜合調治,不可單恃外法。

舌蕈一病,反映了中醫對舌部惡性病變的早期觀察,其論治結合內外因、強調辨證,雖古籍視為險症,然現代中醫透過中西醫結合,或可進一步探討其治療潛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