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岩

病名:舌岩,岩通癌,屬中醫外科惡性腫瘤範疇,為舌部之癰瘍重症。其名見於《謙益齋外科醫案》上編,載曰:「心開竅於舌,心邪郁滯,舌尖結粒,時大時小,久成舌岩重症。」意指此病與心經鬱火、氣血瘀滯密切相關,初起多見舌面結粒,漸而堅硬如岩,潰後難斂,預後險惡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舌岩之成,多因內傷七情,心火鬱結,或外感毒邪,長期蘊積,致氣血瘀滯,痰毒互結於舌。心主血脈,開竅於舌,若情志不遂,心火亢盛,灼津成痰,痰火搏結,阻滯舌絡,日久則化生惡肉。此外,飲食不節,嗜食辛辣炙煿,或長期煙酒刺激,亦能助熱生毒,加速病情發展。

臨床表現
初期多見舌體局部硬結,或如豆粒,或如菌狀,色白或赤,觸之堅硬,疼痛不明顯。隨病情進展,腫物漸大,表面潰爛,流涎腥臭,疼痛加劇,妨礙飲食言語。若毒邪深竄,可累及頸部,見頷下結塊(類似現代醫學之淋巴結轉移)。晚期患者形體消瘦,面色晦暗,脈象細澀或弦數,舌質紫暗,苔黃膩或灰黑,顯現氣血衰敗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心火鬱結證:舌體腫物色紅,灼痛,伴心煩口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2. 痰毒瘀阻證:舌腫堅硬,潰後滲流血水,痰涎黏稠,胸悶納呆,舌紫暗有瘀斑,苔膩,脈滑或澀。
  3. 氣陰兩虛證:病至晚期,腫物潰爛久不收口,形瘦神疲,口乾咽燥,舌淡紅少苔,脈細弱。

治療原則
以清心瀉火、解毒散結、化痰祛瘀為主。初期宜清熱解毒,如黃連解毒湯加減;痰瘀明顯者,合活血散瘀湯或海藻玉壺湯;後期氣陰虧虛,則需益氣養陰,佐以解毒,如生脈散合犀黃丸。外治可選用硇砂散、玉樞丹等局部敷貼,或配合針灸疏通經絡。

古籍記載
除《謙益齋外科醫案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「舌疳」一症,描述其「初如豆,後如菌,頭大蒂小,疼痛紅爛無皮」,與舌岩症狀相類,治法強調「降心火、化毒軟堅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此病「愈久愈硬,頑硬難治」,提示早期辨識與干預之重要性。

附註
舌岩之症,與現代醫學「舌癌」相對應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出發,強調內環境失衡與局部病變之關聯,治療上兼顧攻邪與扶正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之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