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厭

別名與出處
舌厭,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「啞門穴」。此穴歸屬督脈,為中醫針灸學之要穴,臨床應用與理論淵源深厚。

穴位定位與解剖
啞門穴位於項部,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.5寸,第一頸椎棘突下緣凹陷處。解剖層次上,深層為項韌帶、棘間韌帶及黃韌帶,周邊分佈有枕動脈、靜脈分支及第三枕神經,針刺時需嚴格掌握深度與角度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歸經與屬性
    啞門屬督脈,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總攝一身陽氣。此穴為督脈與陽維脈之交會處,具調節陽氣、通絡開竅之效。
  2. 主治範疇
    • 舌咽疾患:古籍載其主「舌緩厭不能言」(《針灸甲乙經》),對失語、舌強不靈、吞咽困難等症有調治作用。
    • 神志病症:如癲狂、癇證,因督脈入絡腦,啞門可醒腦安神。
    • 頭項痛:通絡止痛,緩解風邪上擾所致頭痛、項強。

刺灸法與禁忌
針刺啞門穴需向頜下方向緩進,深度約0.5~1寸,不可深刺或向上斜刺,以免傷及延髓。傳統灸法較少用於此穴,因鄰近重要結構。

文獻考據與延伸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啞門「治癲癇百會先,次及風府啞門穴」,強調其與百會、風府等穴配伍之效。後世針灸流派亦重視啞門與廉泉、通里等穴共治語言障礙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。

現代應用探討
當代研究指出,刺激啞門穴可能通過調節腦血流與神經遞質,改善語言中樞功能,然其機轉仍待進一步闡釋。此穴之臨床價值,於中風後遺症、神經性吞咽障礙等領域尤受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