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瘖
定義與病機
舌瘖,又稱「舌強不語」,屬中醫「瘖證」範疇,指因風、痰、瘀、虛等內外因素,導致舌體轉運失常,言語蹇澀或完全失語,然咽喉發聲功能未受影響。《說文》釋「瘖」為「不能言」,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區分:「舌瘖者,中風而舌不轉運,舌強不能言是也。」《醫學綱目》強調其特徵為「舌本不能轉運語言,而咽喉聲音如故」,與喉瘖(聲帶病變所致失音)有別。
病因病證
- 外風引動內風:常見於中風(腦血管病變),風痰上擾,瘀阻舌絡,致舌體強硬不靈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此類多屬急症,伴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。
- 熱病傷陰:溫病後期,熱灼津液,陰虛風動,舌失濡養而瘖,症見舌紅乾燥、脈細數。
-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,氣血虧耗,舌體失榮,如《景岳全書》所云:「血氣虛弱,舌機不動。」多見言語含糊、面色萎黃、脈弱。
- 先天稟賦不足:小兒發育遲緩,舌絡失養,致言語障礙,屬「五遲」範疇。
辨證論治
- 風痰阻絡(急性期):舌強苔膩、脈弦滑。治宜祛風化痰、通絡開竅,方選 溫膽湯 合 解語丹,酌加全蠍、僵蠶熄風。
- 陰虛風動:舌瘦紅絳、手足顫動。治宜滋陰熄風,方用 大定風珠 加減,佐石菖蒲開竅。
- 氣血虧虛(慢性期):言語乏力、舌淡胖。治宜益氣養血,方選 補中益氣湯 合 歸脾湯,加遠志、木香醒脾通絡。
- 瘀血阻竅:舌紫暗或有瘀斑。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 通竅活血湯,配合針灸舌下金津、玉液穴放血。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強調「咽喉聲音如故」為辨證關鍵;《張氏醫通》提出「舌瘖多因腎脈不上循喉嚨」,提示與腎精虧虛相關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針藥並用,如針刺廉泉、通里穴以通調舌絡。
(註:本文純述中醫理論,臨床應用須遵專業辨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