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舌癰

定義與概述

舌癰乃中醫病名,指舌體局部或整體呈現赤紅腫脹之狀,形如豆粒或櫻桃,常伴隨痰涎增多之症候。此病多因火熱之邪上攻舌本所致,屬中醫"癰疽"範疇,為舌部常見病證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心經火盛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四明確指出:「舌癰,舌紅而腫大,屬心經火盛。」心開竅於舌,心火上炎,燔灼舌絡,則發為舌癰。臨床常見舌質深紅,腫痛明顯,甚則影響言語與飲食。

胃中伏熱

脾胃積熱,循經上蒸,亦可導致舌癰。此類患者多因過食辛辣厚味,致使胃中積熱,熱毒蘊結,上攻於舌。其特徵為舌體腫脹明顯,常伴口臭、口渴等胃熱症狀。

其他因素

  • 外感熱邪內傳,熱毒壅滯舌絡
  • 情志失調,五志化火,上炎於舌
  • 陰虛火旺,虛火上灼舌體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

  • 舌體局部或整體紅腫熱痛
  • 腫脹處形如豆粒或櫻桃大小
  • 痰涎分泌增多
  • 嚴重者可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

分類特徵

根據病變部位與形態差異,舌癰又有以下具體分類:

  1. 舌紅癰:舌色深紅,腫痛明顯
  2. 舌上癰:病位局限於舌體上部
  3. 捲舌癰:病位近舌根,可致舌體捲縮不利

診斷要點

  1. 望診:舌體紅腫,或有膿點
  2. 問診:了解發病誘因及伴隨症狀
  3. 切診:脈象多呈數、洪、滑等熱象
  4. 需與舌瘡、舌疔等舌部病變鑑別

治療原則

內治法

基本治則:清熱解毒,瀉火消腫

主方加減

  • 心經火盛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為主,酌加連翹、金銀花、竹葉等
  • 胃中伏熱:清胃散(升麻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牡丹皮)加減,可佐以生石膏、知母等
  • 兼夾痰濕:配合化痰利濕之品,如半夏、陳皮、茯苓等
  • 陰虛火旺:知柏地黃丸加減,滋陰降火

外治法

  1. 藥物外搽:冰硼散、錫類散等清熱解毒散劑局部塗敷
  2. 含漱法:金銀花、甘草等煎湯漱口
  3. 針刺放血:於腫脹明顯處點刺出血,瀉熱解毒

辨證要點

臨床需詳辨:

  • 火熱之屬性(實火/虛火)
  • 病位重心(心火/胃熱)
  • 兼夾病邪(是否夾痰、夾濕)
  • 病情輕重(腫痛程度、影響功能與否)

根據不同證型特點,靈活調整用藥,方能取得良效。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頗多,治療方法亦豐富多樣,臨證時當細察明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