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瘤
定義與源流
蟲瘤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,屬「瘤病」範疇。其特徵為瘤體內部寄生蟲體,臨床較為罕見,多發於脅下、腹部等部位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內傷:憂思過度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久則氣血瘀滯,形成瘤體基礎。
-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或外感濕邪,濕熱內生,與瘀濁相搏,鬱久化生蟲患。
- 蟲邪寄生:濕熱瘀濁環境下,蟲體乘虛而入,或由內生(如腸道寄生蟲移行),寄生瘤中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瘤體表面或軟或硬,按之或有蠕動感,偶見蟲體逸出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脘腹脹滿、面色萎黃、消瘦乏力等濕熱蟲積之象。
- 舌脈:舌質暗紅、苔黃膩,脈弦滑或濡數。
治療原則
- 外治法
- 蝕蟲祛腐:傳統用藥如《醫宗金鑒》提議以腐蝕性藥物外敷,殺蟲消瘤。
- 切開排蟲:若瘤體潰破,可配合祛腐生肌膏藥外貼。
- 內治法
- 疏肝理氣:選方如柴胡疏肝散加減,解鬱通滯。
- 清熱化濕:黃連解毒湯合平胃散,清瀉濕熱。
- 殺蟲驅邪:配合使君子、雷丸、檳榔等藥,針對蟲患。
古籍佐證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諸瘤由五臟瘀血、濁氣、痰滯而成」,間接呼應蟲瘤之病理基礎;《證治準繩》亦載「蟲疽」類似證候,強調濕熱蟲毒為患。
現代中醫見解
當代醫家認為,蟲瘤或與寄生蟲感染相關之皮下結節或囊腫類似,治療除傳統方藥外,可結合現代診斷技術(如超聲波)輔助辨病,然核心仍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,重在調理氣血、祛濕殺蟲。
備考
此證雖稀,然體現中醫「蟲積致病」理論之特色,臨床需與「痰核」「癭瘤」等鑑別,關鍵在於蟲體見症與濕熱瘀滯之病機辨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