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舌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舌中
舌中,又稱舌心,為人體解剖部位名稱,指舌體之中心區域。此部位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,尤其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,為診察臟腑病變之關鍵部位之一。
經絡聯繫與臟腑歸屬
《靈樞·經別》記載:「足太陰之脈,上結於咽,貫舌中。」足太陰脾經循行貫通舌中,故舌中之生理、病理變化多反映脾胃之狀態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其功能盛衰常顯現於舌象,而舌中尤為觀察重點。
舌診中的臨床意義
中醫舌診將舌面分屬不同臟腑,舌中對應脾胃。健康之舌中應呈淡紅潤澤、苔薄白而均勻。若出現異常,可推測脾胃功能失調:
- 舌中苔厚膩:多屬脾胃濕濁內蘊,常見於飲食積滯或痰濕困脾。
- 舌中裂紋:可能為陰津虧耗或脾胃氣陰兩虛之象。
- 舌中色淡白:多提示脾胃氣血不足,見於虛寒證。
- 舌中色紅絳:或為胃熱熾盛,甚或陰虛火旺。
病理機轉與辨證要點
舌中異常與脾胃運化功能直接相關。例如:
- 濕邪困脾:舌中苔白厚膩,伴脘痞納呆,反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。
- 胃火上炎:舌中紅赤生芒刺,伴口渴便秘,屬陽明熱盛。
- 中氣下陷:舌中淡胖有齒痕,多見於脾虛氣陷之證。
治療與用藥參考
針對舌中所顯之證,中醫治法多從脾胃論治:
- 苔厚膩者:宜健脾化濕,選用平胃散、二陳湯等。
- 裂紋少津者:需益胃生津,如益胃湯、沙參麥冬湯。
- 色淡氣虛者:當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舌中為窺探脾胃狀況之窗口,結合整體舌象與脈證,可為辨證提供重要依據,亦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法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