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蛇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蛇障

病名,為體表化膿性感染性皮膚病之一,首見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,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。其名「蛇障」,蓋因患處皮膚紅腫潰爛,形似蛇行蜿蜒,或伴膿液滲出如蛇涎,故得此稱。此症與「瘭疽」相關,然細究之,二者在病機與表現上略有差異。

病因病機

蛇障多因外感濕熱毒邪,或內蘊火毒,鬱結肌膚所致。其發病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濕熱蘊結:外受濕熱之邪,或飲食不節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熏蒸肌表。
  2. 毒邪侵襲:皮膚破損,風熱毒邪乘虛而入,與氣血相搏,腐肉成膿。
  3. 氣血瘀滯:情志不暢或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塞,熱毒壅滯,發為癰腫。

臨床表現

蛇障初起患處皮膚紅腫熱痛,漸成硬結,繼而化膿潰破,膿液黃稠,或夾血水。嚴重者,病灶周圍可出現匍行性蔓延,狀如蛇行,並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膩等全身症狀。若毒邪深竄,可致經絡阻滯,甚則內陷營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壅盛型:局部紅腫灼痛,膿液稠黃,伴身熱煩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火毒熾盛型:瘡面紫暗,腫勢迅猛,疼痛劇烈,高熱不退,舌絳苔燥,脈洪大。
  3. 氣血兩燔型:潰後久不收口,膿水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,屬正虛邪戀之候。

治療原則

以清熱解毒、化瘀排膿為主,佐以利濕通絡。外治宜箍毒消腫,成膿則切開引流。若熱毒內陷,當急投涼血解毒之品,防其傳變。

蛇障一症,雖屬外科瘡瘍,然其病機與整體氣血津液失衡密切相關,臨證須辨明虛實寒熱,方可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此多有論述,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等亦載其治法,可互參詳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