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舍脈從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舍脈從證,中醫名詞,指在辨證過程中,脈證表現不一致,經全面分析,認為症狀反映了疾病本質,而脈象只能說明病情複雜,即以症狀作為治療的依據。
《醫宗必讀.脈法心參》中記載:「脈浮為表,治宜汗之,此其常也,而亦有宜下者焉;仲景云,若脈浮大,心下硬,有熱,屬臟者攻之,不令發汗是也。……脈遲為寒,常用乾薑、附子溫之矣;若陽明脈遲,不惡寒,身體濈濈汗出,則用大承氣湯,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。四者皆從證不從脈也。」
這段話的意思是,脈象浮大,一般認為是表證,宜發汗治療。但是,如果脈浮大而心下硬,有熱,屬於內臟病變,就不能發汗,而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
同樣,脈象遲緩,一般認為是寒證,宜用溫熱藥物治療。但是,如果陽明脈遲,不惡寒,身體出汗,就不能用溫熱藥物治療,而要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這四個例子都說明,在辨證過程中,要根據脈證的整體表現,而不能只看脈象,否則就會出現誤診。
舍脈從證,是辨證論治的重要原則之一。在臨床上,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,全面分析,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