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蟲渴

蟲渴為中醫病證名,屬消渴病之一類,特指因臟腑寄生蟲疾,耗傷津液而引發之消渴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類證治裁·三消》,書中載:「有蟲渴,臟腑生蟲,耗津液而成消渴」,並提出以苦楝子湯為主治方劑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蟲渴之成因多與蟲積內擾相關。蟲邪寄生臟腑(尤以腸道為多),久踞不去,不僅耗損氣血,更直接劫奪津液,致使陰津虧虛,內熱由生。此熱復灼津液,形成「蟲耗津→陰虛燥熱→消渴」之惡性循環。此外,蟲體代謝穢濁之氣亦可鬱而化熱,進一步加重燥象,臨床可見典型消渴症狀,如多飲、多食、多尿及形體消瘦。

臨床表現

蟲渴除具備消渴病「三多一少」之基本特徵外,常伴隨蟲證徵候,如:

  1. 脘腹疼痛:時作時止,按之或有條索狀物。
  2. 面生白斑唇內粟粒狀白點:中醫視為蟲斑,為蟲積外候。
  3. 異嗜症:喜食生米、泥土等異物。
  4. 肛門瘙癢:夜間尤甚,常見於蟯蟲感染。
  5.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見花剝苔;脈象細數或弦滑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殺蟲驅邪為主,輔以養陰生津,標本兼顧。

  • 主方:苦楝子湯(《類證治裁》)。苦楝子性苦寒,善殺蟲泄熱,配伍烏梅、使君子等增強驅蟲之效;佐以生地、麥冬滋陰潤燥,針對消渴本虛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熱象顯著,加黃連、知母清泄胃火。
    • 兼氣虛者,酌加太子參、山藥益氣健脾。
    • 蟲積腹痛劇者,可佐檳榔、木香行氣止痛。

與其他消渴證之鑒別

蟲渴需與肺燥津傷(上消)胃熱熾盛(中消)腎陰虧虛(下消)等常見消渴類型區分。其關鍵在於:

  1. 蟲證病史:或有排蟲、肛癢等既往症。
  2. 特異性症狀:異嗜、蟲斑等他類消渴罕見。
  3. 治療反應:單純滋陰清熱效果不彰,需結合驅蟲方見效。

蟲渴一證,體現中醫「辨病與辨證結合」之特色,臨床遇頑固消渴,當細審蟲因,勿囿於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