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射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射覆

射覆為中醫眼科金針撥內障術之關鍵手法,屬「開內障八法」之一,專指以金針穿入虹膜(黃仁)與晶狀體(黃精)間隙之操作技術。此術首見於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其文詳載進針要領:「針鋒深入無礙,即近黃精,慢慢針目,針柄會須進不招愆,退而得所。」強調手法需輕緩精準,以避損傷睛珠及周邊經絡。

技術原理

  1. 定位與進針
    金針自角膜緣刺入,穿過虹膜根部,達至晶狀體前囊。古稱「過黃仁,近黃精」,需避開瞳孔區及睫狀體,以防血絡損傷。《銀海精微》另載「針鋒斜上,避其青睛(角膜)」,可見古人重視針路與眼球結構之相對關係。
  2. 手法要旨
    射覆之「覆」字,喻指晶狀體渾濁如物覆蓋,術者以針尖輕撥其周邊,使內障下沉。此過程需依「推、托、撥、壓」四字訣,配合患者氣血運行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提及「針隨氣轉」,即進退之際須察患者眼內經氣動態,不可強行施力。

與臟腑經絡之關聯
眼為宗脈所聚,射覆手法直接影響足厥陰肝經與手少陰心經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。」故術中需兼顧肝血調和與心神安定,若針下澀滯,多因肝氣鬱結或氣血不足,可佐以內服疏肝明目之劑。

古籍補充
清代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述:「金針之妙,在於應手得隙。」所謂「隙」即虹膜與晶狀體間之潛在腔隙,術者需憑指下感覺辨別虛實,此與針灸「候氣」之理相通,均強調「得氣為度」。

此術今雖少用,然其融合解剖定位、經絡理論及手法細膩度,實為中醫外治法之精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