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攝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攝法

一、針刺輔助手法
「攝法」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,屬輔助行氣之法,首見於《針經指南》,列為「十四法」中。其操作方式為:下針後若氣血運行澀滯,針感遲鈍或出現滯針現象,醫者以拇指、食指或中指指甲,沿針刺穴位所屬經絡之上下徑路,進行連續掐按、捏抓,以疏通經氣。

理論依據
此法源自經絡氣血理論,認為經絡為氣血運行之通道,若氣滯血瘀,可藉外力引導,使氣血復通。《針灸問對》進一步闡釋:「攝以行氣」,強調透過指甲對經絡的切按,能激發經氣流動,破除局部壅滯。臨床多用於虛證或寒證患者,因氣血運行乏力而致針感微弱者。

操作要點

  1. 定位明確:須嚴格沿經絡循行路線操作,如手太陰肺經滯針,則自穴位向上或向下攝切。
  2. 力度控制:指甲切按需輕重得宜,以患者覺酸脹為度,避免過度刺激致皮膚損傷。
  3. 配合針法:常與「循法」(手指沿經輕撫)交替使用,先循後攝,增強行氣效果。

二、推拿手法
於推拿領域,「攝法」屬強刺激手法,操作時以拇指與餘指對合,捏拿住特定穴位或肌筋後,稍作停頓,再向外牽拉。其作用類似「拿法」,然力度更深透,多用於筋結或氣血瘀阻明顯之處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舒筋活絡:針對肩頸僵硬或四肢筋絡拘急,透過攝提局部經筋,緩解攣縮。
  2. 開竅醒神:如急救時重攝人中穴,透過強刺激調動陽氣,促蘇醒。
  3. 導氣祛邪:結合拔伸法,用於關節錯位後之氣血調理,如踝扭傷後攝按崑崙穴。

手法特點

  • 深層刺激:較一般拿法更強調「提拉」動作,作用層次達肌肉深部。
  • 經絡導向:常配合經絡辨證,如足太陽膀胱經病取委中、承山等穴施術。
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提及:「拿後復攝,通閉解結」,說明其與拿法相輔相成,共奏鬆解之效。此手法尤重「得氣」,需使患者有明顯酸麻脹感,方為氣至病所。


綜論
「攝法」於針灸與推拿中雖形式有異,然核心皆在「通調氣血」。針刺之攝以指甲為工具,推拿之攝以指力為基礎,二者均體現中醫「以動制靜」的治療思想,針對氣滯、血瘀、筋結等病理狀態,透過外力引導,恢復氣機周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