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攝領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攝領瘡

病名
攝領瘡為頸項部常見之癬瘡類疾患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五。其文曰:「攝領瘡,如癬之類。生於頸上癢痛,衣領拂之即劇雲。是衣領揩所作,故名。」此病多因衣領摩擦,或風熱之邪外襲,蘊結肌膚,久而化燥生風,致局部氣血失和而成。

臨床表現
本病好發於項部,初起可見扁平丘疹,色呈淡褐或與皮色相近,疹形細小而有聚集之勢。日久不癒,則丘疹融合成片,皮膚增厚粗糙,表面乾燥,偶見細薄鱗屑。其癢劇烈,陣發性發作,尤以衣領摩擦或汗出時為甚,搔抓後或見血痂,然少有滲液。

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風熱之邪客於肌表,或情志不遂、肝鬱化火,灼傷陰血,致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。風盛則癢,熱鬱則痛,風熱相搏,故見丘疹瘙癢;日久氣滯血瘀,肌膚失濡,則皮厚如革,狀若牛領之皮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:以疏風清熱、養血潤燥為主。

    • 風熱偏盛者,可用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,取荊芥、防風、牛蒡子等疏風透表,佐以當歸、生地養血潤膚。
    • 血虛風燥者,宜當歸飲子(《證治準繩》),以四物湯為基礎,加何首烏、白蒺藜養血祛風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瘋油膏(《醫宗金鑒》)外塗,潤燥止癢。
    • 羊蹄根散:取羊蹄根(清熱解毒)、枯白礬(收斂燥濕),共研細末,醋調外敷,可緩解皮膚增厚及瘙癢。
    • 若局部肥厚顯著,可配合針灸或刺絡拔罐,以疏通局部氣血。

鑒別與關聯
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頸部神經性皮炎」,然中醫更強調其與風、熱、血燥之關係。與「牛皮癬」(銀屑病)有別,後者皮損色紅、覆銀屑,多因血分伏熱所致;而攝領瘡以瘙癢、皮厚為要,病位較淺。

古籍補充
《外科啟玄》提及:「領瘡生於項後,由風熱搏於肌腠,或衣領不潔,反覆摩擦而成。」進一步闡明外因與內邪相合為病之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