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疥
蟲疥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疥瘡之一類,特徵為患處可見細小蟲體,記載見於《瘍科選粹》卷六。此病多因肝經風熱熾盛,兼感蟲邪侵襲肌膚所致。風熱與蟲毒相搏,鬱於腠理,發為瘙癢劇烈之證,好發於手指縫間,亦可蔓延至手腕、肘窩等肌膚薄嫩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蟲疥之發與「肝經風熱」及「蟲毒外染」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若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鬱化火,風熱內生;復因接觸蟲邪(如疥蟎),蟲毒乘虛侵入,與風熱相合,鬱滯於肌膚腠理,遂發為蟲疥。其蟲體細微,藏於皮內,啃蝕隧道,故見瘙癢難忍,夜間尤甚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皮膚現針頭大小丘疹或水皰,色淡紅,搔破後滲液,結痂。其特徵為指縫間可見灰白色或淺黑色細線狀隧道,乃蟲體鑽行所致,細察可見蟲體蠕動。患者自覺奇癢無比,搔抓後雖皮破血流而不覺痛,反得暫緩。日久不癒,可致皮膚粗糙增厚,甚則遍傳全身。
治療方法
- 內治:以清肝瀉火、祛風殺蟲為主。常用方如《蘆薈丸》(蘆薈、青黛、黃連、雷丸等),清肝解毒,驅殺內蟲;若風熱偏盛,可配合《消風散》加減。
- 外治:以燥濕殺蟲為要,可選《蛇床子散》(蛇床子、硫黃、枯礬等)研末調敷,或煎湯外洗。另可配合百部、苦參、地膚子等煎汁塗擦,以增強祛蟲止癢之效。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疥瘡皆因風濕熱蟲,鬱於皮膚」,強調蟲疥與濕熱膠結之關係;《醫宗金鑒》則載「疥有乾濕蟲砂之別」,其中「蟲疥」特指蟲體顯見者,治法需內外兼施,標本並顧。
蟲疥之辨證,重在察蟲、審癢、辨部位,治療時需注重衣物環境消毒,以防蟲邪復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