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申拱辰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申拱辰,字子極,號鬥垣,明代著名醫家,長洲(今江蘇蘇州)人。初習儒業,後遊學建康(今南京),因緣際會得異人傳授秘方醫術,遂潛心鑽研,終成一代醫學大家。其學術成就集中於傷寒與外科領域,著作對後世影響深遠。

醫學著作與貢獻

  1. 《傷寒觀舌心法》(又名《傷寒舌辨》)
    此書為申氏研究傷寒診斷之重要著作,系統性整理舌診理論與臨床應用。書中強調「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」,透過舌質、舌苔的變化,辨別六經病證與寒熱虛實。例如:

    • 白苔主表證、寒證,若白厚膩則多屬寒濕困脾。
    • 黃苔多為裏熱,深黃焦燥則示陽明腑實。
      此書補充了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舌診之不足,為明代傷寒學派重要文獻。
  2. 《外科啓玄》
    全書十二卷,附圖方並茂,為明代外科專著之代表。申氏提出「外科必本於內」的理論,主張瘡瘍癰疽皆因臟腑失調而生,治療需內外兼顧。書中載有:

    • 癰疽辨治:按腫瘍色澤、軟硬、痛感分陰陽虛實,如「紅腫高突為陽,紫暗平塌屬陰」。
    • 刀針手法:詳述切開引流時機與技法,強調「膿成則決,不可遲誤」。
      另收錄多種外用方藥,如「金黃散」治熱毒腫痛,反映其臨床經驗之豐富。

學術特色

申拱辰融合儒醫思想與民間經驗,其理論兼具經典與創新:

  • 傷寒診斷:將舌診與脈證合參,發展出「望舌辨經」之法,影響清代溫病學派。
  • 外科療法:注重保存氣血,反對濫用刀針,提倡「以消為貴,以托為畏」的保守治療原則。

其著作不僅流傳於中國,更東傳至日本、朝鮮,成為研究明代醫學的重要典籍。申氏之成就,標誌著中醫外科學與傷寒學在明代的深化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