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申光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申光遜,唐代桂林(今屬廣西)人,為中醫史上擅長外治法的醫家。其生平見載於《歷代名醫蒙術》,以鼻竅給藥療法治癒腦痛患者聞名。

據記載,申光遜曾遇一腦痛患者,其症頭部劇痛難忍。申氏取醇酒、胡椒、乾姜等辛溫之品,研末後令患者以鼻吸入藥氣。患者隨即汗出,頭痛頓消。此術被視為古代「鼻飲法」之臨床應用,屬中醫「外治法」範疇。

從中醫理論析之,此案蘊含多重醫理:

  1. 藥性配伍:醇酒性溫,能行氣活血;胡椒、乾姜皆為辛溫之品,具散寒通竅之效。三藥相合,共奏溫通經絡、開泄腠理之功。
  2. 給藥途徑:鼻為「清竅」,與腦相通(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天牖」)。藥氣經鼻直達病所,避開脾胃代謝,效速力專,符合「上病下取」之則。
  3. 汗法解表:藥後汗出,反映寒邪隨汗而解,暗合《傷寒論》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申光遜此案亦反映唐代醫家對「外治」技術的探索。鼻飲法源於嶺南民間療法(見《嶺南代答》),申氏加以醫理提煉,展現中醫「因地制方」的特色。此類療法與後世「搐鼻法」(如《丹溪心法》通頂散)一脈相承,成為治療頭面疾患的重要外治手段。

其術雖簡,卻體現中醫「通陽開竅」的核心思想,對研究唐代地域醫學與藥物給藥途徑演變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