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伸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伸法

伸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主要針對關節活動功能障礙,通過外力輔助或自主伸展,以恢復其正常運動範圍。此法不僅能疏通經絡、活血舒筋,亦可調整錯位之軟組織,改善局部氣血運行,臨床常用於治療痹證、筋傷及關節活動不利等症。

理論基礎
伸法之運用,根源於中醫「筋喜柔不喜剛」之理論。關節屈伸不利多因氣血瘀滯、筋脈拘攣,或風寒濕邪客於經絡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,強調關節需保持動態平衡,而伸法正能鬆解黏連,舒展筋絡,使氣血通暢。

操作形式

  1. 被動伸法:醫者一手固定關節近端,另一手握持遠端,緩慢施力牽引,逐漸擴大關節活動度。如治療肩關節僵硬時,可配合外展、上舉等方向伸展。
  2. 主動伸法:患者自行調息導引,如《諸病源候論·風濕痹候》所載:「正臥,疊兩手著背下,伸兩腳不息十二通」,透過特定姿勢與呼吸配合,以達到舒筋活絡之效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痹證:針對風濕痹阻所致之關節腫痛、屈伸不利,伸法可配合搖法、滾法,以祛風散寒、化濕通絡。
  • 筋傷復位:若肌腱、韌帶輕度錯位,伸法能牽拉使其歸位,如踝關節扭傷後之功能恢復。
  • 痿證調理:氣血不足或經脈失養引發之肢體痿弱,伸展可刺激經氣運行,輔助萎廢肌肉恢復功能。

古籍佐證
《養生方》導引法強調「伸腳不息」以治足濕痹,與後世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「拽之離而復合」之理相通,均彰顯伸法於導引與正骨領域之重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