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伸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伸欠(又稱欠伸、呵欠),為中醫病狀名詞,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瘧論》。其表現為不自覺張口深吸氣,伴隨短暫閉氣後緩慢呼出之生理動作,於中醫理論中與臟腑氣機升降、陰陽消長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陰陽氣機失調
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陽氣盡而陰氣盛,則目瞑;陰氣盡而陽氣盛,則寤矣。」伸欠多發於陽氣初升(如清晨)或陰陽交爭之時(如疲憊際),乃人體調和陰陽之自然反應。若過頻則提示陽氣不振、陰寒內盛,或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之病理狀態。 -
與臟腑關聯
- 脾胃氣虛:脾主升清,胃主降濁。若中氣不足,升降失司,易見頻頻呵欠,伴倦怠乏力,此類證候可見於《金匱要略》之「婦人臟躁」,以甘麥大棗湯調補心脾。
- 腎陽虧虛:腎為元陽之本,若腎陽不足,陰寒上逆,可致呵欠連連,兼見腰膝酸冷、畏寒等症,宜溫補腎陽。
- 肝鬱氣滯: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亦可見欠伸頻作,伴胸脅脹悶,治當疏肝解鬱。
經典文獻考據
- 《素問·瘧論》提及瘧疾發作時「善伸欠」,乃邪正交爭、陽氣被遏之象。
- 《金匱要略》載婦人臟躁「數欠伸」,屬心脾兩虛、津血虧耗,以甘緩安神為治。
延伸辨析
伸欠雖屬生理現象,然過度頻發則為病態。中醫辨證須結合四診,細察兼症。如:
- 虛證:氣短聲低、神疲脈弱,多責之脾腎。
- 實證:胸悶太息、脈弦緊,常緣於肝鬱。
此症反映人體氣化之微妙,臨床需審因論治,調和陰陽氣血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