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伸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伸舌(舌縱)

伸舌為中醫病狀名,又稱「舌縱」,指舌體伸出口外,難以收回或無法自行縮回口中之症。此症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津液異常相關,臨床須結合舌色、舌形及全身症狀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里熱熾盛,痰火擾心
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色紅絳,舌體脹滿堅硬,舌面乾燥少津。
    • 病機分析:多因外感熱邪內傳,或情志化火,灼傷心陰,痰熱互結,上擾心神,致舌體失控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瀉火、化痰開竅,常用方如「黃連解毒湯」合「溫膽湯」加減。
  2. 氣血兩虛,舌失濡養
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色淡白,舌體痿軟無力,或伴麻木不仁。
    • 病機分析:久病體虛、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舌絡失於濡養,故伸縮無力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補血、溫通經絡,可選「八珍湯」或「歸脾湯」加減。

其他相關證型

  • 肝風內動:若伸舌伴見舌體顫動、頭暈目眩,多屬肝陽化風,治宜平肝息風,如「天麻鉤藤飲」。
  • 腎精虧虛:舌伸而淡嫩,腰膝酸軟者,宜補腎填精,方用「左歸丸」或「地黃飲子」。

古籍記載
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足太陰之脈……連舌本,散舌下」,說明舌與脾胃經絡密切相關;《醫宗金鑒》則載「舌縱不收屬心火」,強調心熱痰火為致病之因。

此症需綜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