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交穴
身交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其主治「女人胞落頹」(即子宮脫垂),並提及灸法療效。後世醫家對其定位略有分歧,近代文獻如《中國針灸學》將其定位於腹正中線,臍下0.3寸處;而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則認為應在臍下3寸(即關元穴附近)。此差異可能源於古代度量衡演變或臨床經驗不同,然兩者皆屬任脈循行區域,與下焦氣血調節密切相關。
穴位定位與取穴法
- 臍下0.3寸說:位於神闕穴(臍中)下方約0.3寸,約當腹白線處。
- 臍下3寸說:與關元穴重合或相鄰,屬下丹田所在,主藏精氣。
臨床取穴時,可參考患者症狀及醫家流派選擇適宜位置。
中醫理論與主治
身交穴居任脈,鄰近衝、督二脈,與腎、膀胱、胞宮等臟腑經絡相連,具調理下焦、固攝氣機之效。其主治包括:
- 婦科病症:白帶過多、子宮脫垂(胞落頹)、月經不調,與衝任失調、中氣下陷相關。
- 泌尿系統:遺尿、尿閉,屬腎氣不固或膀胱氣化不利。
- 腸道功能:便秘,因大腸傳導失常或氣虛推動無力。
針灸操作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行補瀉手法,虛證多用補法(如捻轉提插輕緩),實證可瀉。
- 灸法:艾炷灸3-5壯,或艾條溫灸5-10分鐘,適用於虛寒證,如胞宮虛冷、腎陽不足之遺尿。
配伍與臨床應用
身交穴常與其他穴位配伍以增強療效:
- 配關元、三陰交:補益腎氣,治遺尿、帶下。
- 配百會、足三里:升提中氣,改善子宮脫垂。
- 配天樞、支溝:調暢腸腑,緩解便秘。
古籍考證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灸法,反映唐代對溫補療法的重視;後世針灸文獻擴展其主治範圍,並結合任脈理論,凸顯該穴在調理下焦虛損中的特殊價值。現代臨床可進一步驗證其定位與適應症,以深化經外奇穴的應用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