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蟲瘕

蟲瘕為中醫病證名,指寄生蟲結聚於腸道,形成有形或無形之瘕塊,導致腹痛、腫聚等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靈樞·厥病》,與「蛟蛕」(蛔蟲)相關,屬蟲積類疾病範疇,其特徵為蟲體擾動腸胃,氣機阻滯,引發陣發性疼痛與腹部異常結聚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蟲瘕多因飲食不潔、濕熱內蘊,或脾胃虛弱,致使蟲體寄生腸道。蟲體聚結成瘕,阻滯氣血運行,甚則擾亂臟腑功能。《類經·針刺類》指出,蟲瘕之痛「懊憹難忍」,乃蟲動攻衝所致;其腫聚「往來上下」,反映蟲體遊走特性。蟲靜則痛止,蟲動則痛作,故症狀休止無常。此外,蟲積久鬱化熱,可見「腹熱喜渴」,而「涎出」為蟲擾胃氣上逆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腹痛:陣發性絞痛,痛時懊憹難忍,休止後如常。
  2. 腫聚:腹部觸及條索狀結塊,或聚或散,隨蟲體移動而變化。
  3. 熱象:腹中灼熱,口乾渴,或伴隨口涎增多。
  4. 蟲徵:或見吐蟲、便蟲,舌苔多厚膩,脈象弦滑或沉伏。

鑑別診斷

蟲瘕與一般「蟲積」相似,然蟲積偏重蟲體孳生,症狀以臍周疼痛、面黃肌瘦為主;蟲瘕則強調蟲聚成瘕,氣血凝滯更甚,故腫聚、往來疼痛特徵明顯。此外,需與「癥瘕」(氣血瘀結之積塊)區分,後者無蟲動之象,疼痛多持續且固定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蟲瘕以「驅蟲為主,佐以調氣活血」為原則。

  • 驅蟲:選用烏梅丸、化蟲丸等,針對蛔蟲、絛蟲等不同蟲類加減。
  • 行氣化瘀:若瘕塊明顯,可配合木香檳榔丸、大黃䗪蟲丸以破積散結。
  • 清熱和胃:若見熱象,加黃連、黃柏;涎多者佐以半夏、陳皮降逆化濕。

古籍論述

《靈樞》強調蟲瘕「不可取以小針」,恐刺激蟲體躁動,反致劇痛或內陷,故古法多以藥物內服緩攻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進一步闡發,認為蟲瘕之治需辨動靜,蟲動時急予安蛔,蟲伏後再行驅殺,標本兼顧。

蟲瘕一證,體現中醫「蟲病」與「瘕聚」結合之特色,臨床須細察蟲跡與氣血變化,方能準確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