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熱
身熱為中醫常見證名,指患者自覺全身發熱,或觸之體溫升高之症象。此證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成因與機理多與陰陽氣血失調相關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準確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陽盛發熱
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陽勝則身熱」,意指陽氣過盛,陰不制陽,化熱生火,導致全身熱象。此類身熱多屬實熱,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積熱,如風熱犯表、陽明經證等,症見高熱、面赤、煩渴、脈洪大。 - 氣虛發熱
《素問·刺志論》提出「氣虛身熱,此謂反也」,指出氣虛亦可能引發身熱,屬虛熱範疇。此因中氣不足,陰火內生,或衛陽不固,虛陽外越所致,症見低熱纏綿、勞則加劇、自汗、脈虛弱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之「甘溫除大熱」即針對此證。 - 陰虛發熱
腎陰虧虛,水不制火,虛熱內擾,亦致身熱,多見於久病耗陰或房勞過度者。症見午後潮熱、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,如六味地黃丸之類。 - 陽虛發熱
少數情況下,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外,亦可表現為身熱,然此熱多為真寒假熱,症見身熱反欲近衣、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,脈微欲絕,需用通脈四逆湯等回陽救逆。
辨證要點
- 辨虛實:實熱者熱勢高、病程短,伴實證表現;虛熱者熱勢低、病程長,伴氣陰不足之象。
- 察兼症:結合汗出、口渴、二便、舌脈等,區分陽明經熱、少陽鬱熱、氣虛陰火等不同證型。
- 分臟腑:五臟皆可致熱,如心火亢盛、肝鬱化火、肺熱壅盛等,需詳辨病位。
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》中對身熱有細緻分類,如太陽病發熱惡寒、陽明病但熱不寒、少陽病往來寒熱等,均為外感熱病之典型表現。
- 《溫病條辨》進一步闡述溫病身熱特點,如衛分證發熱微惡風寒、氣分證壯熱煩渴、營分證身熱夜甚等,深化了熱病辨證體系。
身熱一證,涵蓋範圍廣泛,臨床須結合四診,究其根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此論述豐富,亦發展出相應治法與方藥,如清熱瀉火、益氣健脾、滋陰補腎等,皆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精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