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熱不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身熱不揚

證名,指病人自覺體內發熱,但觸摸肌膚時,熱感反而不明顯的一種症候。此證首見於《王旭高醫案》卷一,多見於濕溫病,因濕邪鬱遏熱邪,使熱不得外透,故表現為熱蘊於內而外顯不揚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,或素體脾虛濕盛,濕濁內蘊,阻遏氣機,使陽熱之氣不得宣散。濕性黏滯,與熱相合,則熱為濕所困,難以透達於表,因而形成「身熱不揚」之象。其特點為:

  1. 自覺發熱:患者主訴體內燥熱,或頭面、胸腹悶熱。
  2. 肌膚不顯熱:觸診時體表溫度不高,甚至反覺濕涼。
  3. 伴隨症狀:常見身重困倦、胸悶脘痞、口黏不渴、舌苔白膩或黃膩、脈濡數等濕熱鬱阻之徵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濕重於熱:身熱不揚明顯,伴頭身困重、苔白膩,熱象較輕。
  • 熱重於濕:雖身熱不揚,但心煩口渴、苔黃膩,熱鬱較甚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滲濕透熱:適用於濕邪偏重者,以三仁湯(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)為主方,宣暢氣機、化濕泄熱。
  2. 清泄芳開:若熱鬱較甚,可選甘露消毒丹(滑石、黃芩、茵陳等),清熱化濕、解毒利竅。
  3. 分消走泄:濕熱並重時,可用連朴飲(黃連、厚朴、梔子等),苦辛通降,分消濕熱。

此證關鍵在於透達濕邪,使熱隨濕解,避免過用寒涼而冰伏氣機。臨床須細辨濕熱孰輕孰重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