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體不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體不仁
證名,指身體肌膚頑痹,失去知覺,無法感知痛癢、冷熱之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:「外證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。」意指患者肌膚麻木不仁,類似風痹之表現。明代《醫林繩墨》進一步描述:「不仁者,謂肌膚麻痹,或周身不知痛癢,如繩扎縛初解之狀。」形象地比喻患者肌膚感覺遲鈍,猶如繩索束縛後剛解開時的麻木感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身體不仁多因正氣內虛,外邪乘襲,或痰濕停滯、風濕相搏,導致營衛運行澀滯,經絡失於濡養,皮膚氣血不榮,因而出現遍體不仁之狀。輕者僅見局部肌膚感覺遲鈍,重者甚至可能出現神識昏蒙,不知人事。
辨證論治
- 正氣虛弱,外邪侵襲:常見於氣血不足或衛陽不固者,風寒濕邪乘虛而入,阻滯經絡,營衛失和。
- 痰濕阻絡:痰濕內生,流注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,肌膚失養而麻木不仁。
- 風濕相搏:風邪與濕邪相合,痹阻經脈,導致肌膚感覺異常。
治療原則
以驅風理氣、養血祛濕為主,兼顧調和營衛、疏通經絡。常用方劑如二陳湯加減,配伍當歸、白朮以養血健脾,天麻、防風、防己以祛風除濕,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。若療效不顯,可去黃芩、黃連,酌加薄荷、桂枝以增強溫通經絡之效。
相關中醫理論
- 營衛不和:營氣與衛氣運行失調,肌表失於溫煦濡養,為身體不仁的重要病機。
- 經絡痹阻:風、寒、濕、痰等邪氣痹阻經絡,氣血不通,導致局部或全身麻木。
- 氣血兩虛:氣虛推動無力,血虛濡養不足,亦可引發肌膚不仁,常見於虛勞患者。
此證與痹證、中風先兆等有相關性,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,以明確病機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