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癢
證名,指體表皮膚出現癢感之症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此症多因外邪鬱滯肌表,不得透發,或血虛風燥、濕熱蘊結等所致,常見於熱病無汗、瘡疥、癮疹等疾患。
病因病機
- 邪鬱肌表:風、寒、濕等外邪侵襲,阻滯腠理,營衛不和,氣血運行不暢,邪無出路,發為身癢。
- 血虛風燥:陰血虧虛,肌膚失養,化燥生風,風動則癢,多見於慢性皮膚病或年老體弱者。
- 濕熱蘊結:飲食不節或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,鬱於肌膚,與風邪相搏,發為瘙癢,常伴紅腫、滲液。
- 熱病汗不得出:傷寒或溫病初期,邪熱鬱於表分,汗孔閉塞,熱不得泄,擾動肌膚而癢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束表:癢感遇寒加重,皮膚蒼白或淡紅,苔薄白,脈浮緊。治宜辛溫解表,方用 麻黃桂枝各半湯。
- 風熱客膚:癢處灼熱,疹色鮮紅,兼見發熱、口渴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選 消風散。
- 血虛風燥:皮膚乾燥脫屑,癢感夜間尤甚,舌淡紅少苔,脈細。治宜養血潤燥,方用 當歸飲子。
- 濕熱浸淫:瘙癢伴水皰、糜爛,滲液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,方選 萆薢滲濕湯。
治療原則
- 疏風解表:適用於外邪鬱表,以辛散之藥開泄腠理,如荊芥、防風。
- 養血祛風:針對血虛風燥,以當歸、生地滋陰,配伍蟬蛻、白蒺藜熄風止癢。
- 清熱燥濕:濕熱為患者,以黃柏、蒼朮清熱化濕,佐以土茯苓、地膚子解毒止癢。
相關典籍記載
-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邪氣中經,則身癢而癮疹」,強調風邪與營衛失調之關聯。
- 《醫宗金鑒》論癮疹時,指出「風熱相搏,鬱於皮毛」,需分寒熱虛實辨治。
此症雖以皮膚表現為主,實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臨證需審因論治,不可徒執止癢藥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