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有赤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有赤處
病證名,指小兒肌膚呈現赤色斑點或片狀紅赤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,書中記載:「小兒因汗,為風邪所傷,與氣血相搏,熱氣蒸發於外,其肉色赤,而壯熱也。」指出此病多因風邪乘汗出腠理疏鬆之際侵襲肌表,與體內氣血相搏,鬱而化熱,熱邪外蒸肌膚,故見皮肉赤紅,並伴隨高熱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由外感風熱之邪,或內有積熱,復感風邪,風熱相搏,蘊於血分,外發肌表所致。風性善行數變,故病初起可見赤點散在,漸蔓延至額、口旁及其他部位;熱盛則赤色鮮明如胭脂,久則耗傷津液,肌膚失潤,故見皮皺而削。
臨床表現
患兒初起皮膚出現散在赤點,逐漸擴大或融合成片,色赤如胭脂,多見於頭面、軀幹等處。伴隨壯熱、煩躁,或輕微瘙癢。若熱毒熾盛,可兼見口乾、尿赤、舌紅苔黃等症。
治法
以疏風清熱、涼血解毒為主。風熱外襲者,宜疏風透表;血分熱盛者,當涼血解毒。
方藥
可選用消風散加減,配伍茜草、紫草以增強涼血活血之效。若熱毒偏重,可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赤芍等清熱解毒;若兼陰津耗傷,可佐生地、玄參滋陰潤燥。
其他相關理論
此證與中醫「血熱發斑」「風疹」等病機有相通之處,均涉及風熱或血分鬱熱外透肌表。然「身有赤處」更強調局部赤色顯著,且多見於小兒,與其「純陽之體」「腠理疏薄」的生理特點相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