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身腫

身腫,又稱水腫,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指體內水液代謝失常,導致水濕停聚,泛溢肌膚,引起頭面、四肢或全身浮腫的病症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中記載:「寸口脈沈而遲,沈則化水,遲則化寒,寒水相搏,趺陽脈伏,水谷不化,脾氣衰則鶩溏,胃氣衰則身腫。」又云:「肺水者,其身腫,小便難。」說明身腫與肺、脾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身腫的發生主要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,亦與肝、三焦等臟腑相關。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代謝,若其中任一臟腑功能失常,皆可導致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而成腫。此外,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或內傷情志、飲食勞倦等因素,亦可影響水液代謝,誘發身腫。

常見證型

  1. 風寒身腫

    • 因外感風寒,肺氣失宣,水濕停聚肌表所致。
    • 症見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浮腫以頭面為甚、小便不利。
    • 治宜疏風散寒、宣肺利水,方如越婢加術湯。
  2. 寒濕身腫

    • 因寒濕內侵,脾陽不振,水濕不化所致。
    • 症見身腫按之凹陷、畏寒肢冷、脘悶納呆、小便短少。
    • 治宜溫陽化濕、健脾利水,方如實脾飲。
  3. 濕熱身腫

    • 因濕熱蘊結,三焦氣化不利,水濕泛溢所致。
    • 症見身腫皮色光亮、煩熱口渴、小便短赤、舌苔黃膩。
    • 治宜清熱利濕、通利水道,方如疏鑿飲子。
  4. 燥火身腫

    • 因燥熱傷津,陰液虧耗,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
    • 症見身腫伴口乾咽燥、皮膚乾燥、小便短少。
    • 治宜滋陰潤燥、清熱利水,方如豬苓湯加減。
  5. 黃汗身腫

    • 因濕熱鬱蒸,汗出色黃,水濕內停所致。
    • 症見身腫伴汗出染衣、發熱、關節疼痛。
    • 治宜清熱利濕、固表止汗,方如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。
  6. 肺虛身腫

    • 因肺氣虛弱,宣降失常,水濕停聚所致。
    • 症見身腫、氣短乏力、咳嗽痰稀、面色㿠白。
    • 治宜補肺益氣、利水消腫,方如防己黃芪湯。
  7. 肺熱身腫

    • 因肺熱壅盛,水道不利,水濕泛溢所致。
    • 症見身腫、咳嗽氣促、痰黃黏稠、發熱口渴。
    • 治宜清肺瀉熱、利水消腫,方如葶藶大棗瀉肺湯。
  8. 脾虛身腫

    • 因脾氣虛弱,運化無力,水濕內停所致。
    • 症見身腫按之凹陷不易恢復、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。
    • 治宜健脾益氣、利水消腫,方如參苓白朮散合五苓散。
  9. 脾熱身腫

    • 因脾胃濕熱,運化失常,水濕泛溢所致。
    • 症見身腫伴脘腹脹滿、口苦黏膩、大便黏滯。
    • 治宜清熱健脾、化濕利水,方如茵陳五苓散。
  10. 肝腎虛腫

    • 因肝腎陰虛或陽虛,水液代謝失調所致。
    • 肝腎陰虛者,症見身腫伴眩暈耳鳴、腰膝痠軟、五心煩熱,治宜滋補肝腎、利水消腫,方如六味地黃丸加減。
    • 肝腎陽虛者,症見身腫畏寒、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,治宜溫補肝腎、化氣行水,方如濟生腎氣丸。

辨證要點

身腫的辨證需結合腫勢、部位、兼症及舌脈象綜合分析:

  • 腫勢:按之凹陷不起多屬虛證,按之即起多屬實證。
  • 部位:頭面腫甚多與肺相關,下肢腫甚多與脾腎相關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多屬寒濕,舌紅苔黃膩多屬濕熱,脈沉細多屬虛證,脈滑數多屬實證。

身腫的治療需根據證型選方用藥,並注重調理相關臟腑功能,以恢復水液代謝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