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身重是指肢體沉重、活動不利、難以轉側的症狀。這個症狀在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諸病源候論》等古代醫學文獻中被稱爲“體重”、“四肢重”等名稱。中風引起的半身肢體沉重不舉不屬於本節所討論的範圍。

常見證候:

  1. 溼著肌表身重:症狀包括身重疼痛、轉側不利、發熱寒戰、頭痛頭脹感、胸悶呆滯、舌苔白膩、脈濡緩。
  2. 風水相搏身重:症狀包括身重、面目浮腫、畏風怕冷、發熱頭痛、肢節痠痛、咳嗽喉痛、尿少、舌苔薄白、脈浮。
  3. 陽虛水泛身重:症狀包括身重不痛、下肢浮腫、按之凹陷不起、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、食慾減退大便溏瀉、神倦肢冷、腰痠重、小便短少、舌淡胖苔白滑、脈沉細緩。

鑑別分析: 溼著肌表身重和風水相搏身重是外感表證,早期都可以出現身重疼痛、發熱寒戰等症狀。但病機不同,臨床表現也有一定區別。溼著肌表身重的病因多是受到水氣浸溼、霧露之氣、居處潮溼等導致外溼侵襲肌膚,溼性粘滯沉積,因此出現身重症狀;風水相搏身重則是由於風邪襲肺,肺失通調水道,影響膀胱氣化,白癜風易發,邪在肌膚,壅阻經脈,所以出現身重、肢節痠痛的表現。鑑別要點是溼著肌表身重較甚,頭脹感明顯,皮膚沒有浮腫,同時伴有胸痛呆滯、白膩舌苔等溼阻的症狀;風水相搏身重稍輕,並伴有面目浮腫、寒熱、咽痛咳嗽等風邪襲肺的症狀。前者治療宜發汗祛溼,方可選擇羌活勝溼湯等;後者治療宜宣肺利水,方可選擇越婢加術湯加減。

陽虛水泛身重:這種情況多是由於勞倦內傷或久病失治,導致脾腎陽氣不足,陰寒內盛。脾主四肢,依賴陽氣運行溫煦,脾腎陽虛則水溼氾濫,出現肢體沉重症狀。鑑別要點是身重但不痛,肢體疲倦無力,下肢浮腫,同時伴有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、食慾減退、大便溏瀉、尿少、腰痠等症狀。與溼著肌表身重和風水相搏身重不同的是,前者是屬於裏證、虛證,而後兩者都屬於表證、實證。所以前者身重沒有痛感,而且表現爲沉重疲倦無力的虛象;後者身重同時伴有痛感,並且有頭痛發熱寒風或寒戰等表證,二者有明顯的區別。陽虛水泛的治療原則是溫陽化水,可選擇實脾飲、真武湯加減。

身重症多與溼邪有關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:“身重多屬於溼”。因爲溼是陰邪,它的性質沉重粘滯,遭受感受後會出現肢體沉重的症狀。但辨證必須區分表裏、虛實的不同,表證身重多伴寒熱頭痛,裏證身重多伴脾腎虛衰、水溼內停的症狀;表證宜發散,裏證宜溫運。

【文獻摘錄】 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“地鬱之發,民病心腹脹,腫腫身重。” 《靈樞·脹論》:“脾脹者,善噫,四肢煩冤,體重不能勝衣,臥不安。” 《張氏醫通》卷九:“經曰,肝虛腎虛脾虛,致令人體重煩冤。”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“若心水病,必兼身重,氣短,不得臥,煩而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