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重
證名,指自覺身體沉重、活動不便之症候,首見於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民病腹滿,身重,濡洩。」此症多與濕邪困阻相關,常因風濕、寒濕或濕熱蘊結脾胃,導致氣機不暢、經絡壅滯而發。
病因病機
- 濕邪困脾:濕性黏滯重濁,易阻遏脾陽。脾主肌肉,濕濁內停則肌肉失養,故見身重如負物,甚則「肉如泥,按之不起」(《(魚孚)溪醫述》)。
- 風濕相搏:風邪夾濕侵襲肌表,留滯經絡,可見身重伴關節不利、浮腫麻木。
- 寒濕凝滯:寒性收引,濕遇寒則凝,陽氣不展,故身重而痛,遇寒加劇。
- 濕熱鬱蒸:濕熱交蒸,膠著難化,常見身重酸困,兼見發熱、苔黃膩。
辨證論治
-
風濕身重
- 表現:身重如山,轉側不利,或伴關節腫痛。
- 治法:祛風勝濕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羌活勝濕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,以羌活、獨活祛風濕,川芎、藁本散寒通絡。
-
濕熱身重
- 表現:身重睏倦,胸悶脘痞,舌紅苔黃膩。
- 治法:清熱化濕,宣暢氣機。
- 方藥:二妙散(《丹溪心法》)加減,或三仁湯(《溫病條辨》)以分消濕熱。
-
寒濕身重
- 表現:身重冷痛,畏寒肢涼,苔白滑。
- 治法:溫散寒濕,健脾和中。
- 方藥:五積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或甘姜苓術湯(《金匱要略》)溫脾化濕。
-
脾虛濕盛
- 表現:身重倦怠,食少便溏,舌淡胖。
- 治法:健脾滲濕。
- 方藥:平胃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合參苓白朮散。
-
腎虛水泛
- 表現:身重跗腫,腰膝冷痛,小便不利。
- 治法:溫腎利水。
- 方藥:濟生腎氣丸(《濟生方》)加減。
古籍論述
- 《(魚孚)溪醫述》指出:「濕在肉分」則身重麻木,浮腫不利;「濕土之氣」盛則肌肉鬆軟如泥。
- 《醫鈔類編·身痛門》強調辨證分治:夏月風濕宜清化,寒濕宜溫散,濕熱宜滲泄,並列舉實脾飲、濟生腎氣丸等方隨證選用。
此症須結合四診,辨明濕邪兼夾與臟腑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