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重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重痧
病證名,屬痧證之一,以遍身沉重疼痛為主要特徵。此證多因痧毒初發時,誤飲熱湯、熱酒,或受外邪閉阻,致痧毒鬱滯於經絡、血肉之間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肢體重滯難移,甚則轉側困難,伴嘔吐、腹脹等症。
病因病機
痧證本為穢濁之邪侵襲人體,或內傷飲食積滯,導致氣機壅塞,血行不暢。若於發病初期誤服溫熱之品(如熱湯、酒類),則熱助痧毒,邪氣更易纏結於經脈,阻滯氣血,故見身重疼痛。其脈多伏而不顯,反映邪閉深重,正氣受遏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周身沉重如負重物,痛楚難忍,活動受限,甚則臥床難起。
- 兼症:或見嘔吐痰涎、脘腹脹滿,或伴發熱、煩悶。
- 舌脈:舌質多暗紫,苔膩;脈沉伏或弦緊。
治法
- 放痧療法:首當以針刺(如三棱針)挑刺皮膚,放出痧毒,開泄鬱閉。若痧毒未盡,可反覆施術。
- 內服方藥:
- 初治:宜活血消瘀、解毒透邪,可選《痧脹玉衡》之「三十五號家人方」(常含桃仁、紅花、澤蘭等藥)。
- 痧減後:改用「三十六號益象方」調理,側重行氣化濕、疏通經絡。
- 輔助療法:配合刮痧、推拿以宣通氣血,或外用藥酒擦塗患處。
鑑別要點
身重痧需與「濕痺」、「著痺」相區別:濕痺多因外感濕邪,痛處固定,且無痧點;而身重痧發病急驟,伴痧筋(皮下青紫瘀絡),放痧後症狀可緩。
文獻溯源
清代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痧脹源流》詳載此證,強調熱助痧毒之害,並提出分階段治療之則,為後世所宗。
(按:痧證範疇廣,具體用藥須辨證施治,此處方劑名為古籍代號,實際應用需考據原方組成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