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重瘖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重瘖啞
身重瘖啞,又稱子瘖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所著《儒門事親》卷五。此證主要見於妊娠期間,以身體沉重、聲音嘶啞甚至失音為主要臨床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此證多因妊娠期間,胎兒漸長,胞宮氣血下聚養胎,導致:
- 腎陰虧虛:腎經連繫舌本,腎陰不足則喉嚨失養
- 肺腎陰虛:肺主聲,腎脈循喉嚨,陰虛則喉嚨失潤
- 脾虛濕困:脾主肌肉,運化失常則水濕停聚,導致身重
- 氣血不足:胎兒消耗母體氣血,喉嚨失於濡養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- 妊娠中後期出現聲音嘶啞,甚則完全失音
- 自覺身體沉重,活動不利
- 或伴有口乾咽燥、腰膝酸軟等陰虛症狀
- 舌質偏紅,苔少或薄白,脈象多細滑
鑑別診斷
需與下列病證相區別:
- 風熱犯肺所致失音:多伴發熱、咳嗽等表證
- 痰熱壅肺所致失音:痰多色黃,胸悶氣促
- 肝鬱氣滯所致失音:多與情緒相關,常伴胸脅脹滿
治療原則
傳統中醫治療此證以:
- 滋補腎陰: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
- 養陰潤肺:可選用百合固金湯
- 健脾利濕:如參苓白朮散
- 養血安胎:配合當歸、白芍等藥物
古籍論述
除《儒門事親》外,多部中醫古籍對此證有所記載: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:"妊娠音啞者,胞絡脈絕也。"
- 《醫宗金鑒》:"子瘖者,妊娠音啞,乃腎脈阻隔也。"
- 《葉氏女科證治》:"九月而瘖,少陰之脈下養胎元,不能上榮舌本。"
此證多屬妊娠生理變化,傳統認為待分娩後多能自愈,但中醫仍可根據具體證候辨證施治,以緩解症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