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身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身灼熱
證名,指患者發熱壯盛,身體如被火燒灼,或觸摸其皮膚可感燙手。此證多見於溫病或熱邪熾盛之患者,屬外感熱病中的一種典型熱象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身灼熱的成因主要與溫邪內蘊或熱盛傷津有關。根據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記載:「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;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濕。」此處指出,溫病初起即見發熱、口渴、不惡寒等症,若誤用辛溫發汗之法,可能導致熱邪更盛,出現身灼熱之象,此屬「風濕」範疇。
在溫病學中,身灼熱常見於「氣分證」或「營分證」。氣分熱盛時,邪熱壅滯於肺、胃或陽明經,表現為高熱、大汗、煩渴、脈洪大;若熱入營分,則可見身熱夜甚、口乾不甚渴、舌絳無苔,甚則神昏譫語。此外,陰虛火旺或陽明腑實證亦可能出現身灼熱,但需結合其他脈證加以鑑別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傷寒論》:強調溫病與傷寒的區別,溫病初起即見熱象,若誤治可致身灼熱,屬風濕變證。
- 《溫病條辨》:吳鞠通提出「暑溫」、「濕溫」等病證,其中暑溫熾盛時可見壯熱、煩渴、身灼如焚,治宜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。
- 《黃帝內經》:「陽盛則熱」,指出身灼熱與陽氣過亢、陰液耗損密切相關。
辨證要點
- 兼症:若伴隨口渴引飲、大汗出、脈洪大,多屬陽明經證;若見便秘、腹滿硬痛,則為陽明腑實證。
- 舌脈:舌紅苔黃燥主氣分熱盛;舌絳少苔則提示熱入營血。
- 病程:外感溫病初期多見衛分證,若未及時清解,邪熱可內傳氣分或營血,使身灼熱加劇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瀉火、透邪解毒為主,依病位與病性選方:
- 氣分熱盛:白虎湯清泄陽明。
- 營分熱熾:清營湯涼營透熱。
- 陰虛內熱:青蒿鱉甲湯滋陰透邪。
此證需嚴格辨別表裏虛實,避免誤用辛溫助熱之品,以防熱邪深陷或津液枯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